酸模叶蓼(Persicaria lapathifolia)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非中国特有物种。可作良好的饲草,种子可作精饲料。以全草入药。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叶上有云生,花间问鸟鸣。

山林风已静,林下有歌声。




名 称:酸模叶蓼

拉 丁 名:Persicaria lapathifolia

分类地位:蓼科 Polygonaceae蓼属Persicaria

别 名:大马蓼、白公草、蓼草、白公子、白辣蓼、狗尾巴吊、旱苗蓼、假辣蓼、蓼吊子、水红子、早苗蓼。

异 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Persicaria nodosa、Polygonum komarovii、Polygonum nodosum、Polygonum vaniotianum、Polygonum pyramidale、Persicaria vaniotiana、Polygonum lapathifolium subsp. nodosum、Polygonum lapathifolium var. xanthophyllum.

识别特征:

1、直立茎高可达90厘米,具分枝,节膨大。

2、叶披针形,顶端尖,基部楔形,叶面上常具黑褐色新月形斑点,全缘,托叶鞘筒淡褐色,无毛,平截先端常无缘毛。

3、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紧密,花被淡红色或白色,花被片顶端分叉,外弯,雄蕊常6枚,花柱2枚。瘦果完全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被易碎,阔卵形,扁平,棕褐色至黑褐色,具光泽,直径约2毫米,表面具细颗粒状纵条纹或粗颗粒质,两面中央凹陷,果体厚薄一致,周围具较钝脊棱,先端急尖,花柱常残痕可见,果脐位于基端,圆形,灰绿色至黄白色,果皮硬革质,果实内含种子1粒,横切面近椭圆形,两面内凹,种皮浅红色,胚半圆形,胚乳丰富,白粉质。

国内分布:几遍布于全国。拍摄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青山公园。

国外分布:朝鲜、日本、蒙古、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及欧洲等地。

生 境:生于约海拔3900米以下田边、路旁、水边、荒地、沟边湿地。

物 候 期:花期6-8月,果期7-9月。

保护级别:酸模叶蓼(Persicaria lapathifolia)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非中国特有物种。

经济价值:酸模叶蓼(Persicaria lapathifolia)茎叶柔嫩多汁,是良好的猪饲料,牛、羊也采食。种子是很好的精饲料,各种畜禽均喜食。

药用价值:

以全草入药。辛、苦,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主要用于肠炎、痢疾、外用治湿疹、颈淋巴结结核等症。

编辑:Pierre

来源: 物种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