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性质

技术化学数据

二硫化碳是一种广泛性的酶抑制剂,具有细胞毒作用,可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干扰脂蛋白代谢而造成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及全身主要脏器的损害。

在常温常压下二硫化碳为无色透明微带芳香味的脂溶性液体,有杂质时呈黄色,少量天然存在于煤焦油与原油中,高纯品有愉快的甜味及似乙醚气味,一般试剂有腐败臭鸡蛋味,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易燃性和爆炸性。燃烧时伴有蓝色火焰并被氧化成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主要用于生产人造粘胶纤维(人造棉、人造毛)和粘胶薄膜,还用以制造四氯化碳、二硫代氨基甲酸铵、黄原酸酯、浮选矿剂、溶剂和橡胶硫化剂。二硫化碳也是硫、磷、硒、溴、碘、樟脑、树脂、蜡、橡胶和油脂等的良好溶剂,也是许多有机物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和氢质子核磁共振光谱测定用的溶剂。能大部分从呼吸道摄入体内,也可经皮肤吸收。摄入的有1/4经呼吸排出,少量由尿排出,其余经代谢转化。尿中的代谢产物是硫酸盐和存在对碘叠氮基反应具有阳性的物质,用此为二硫化碳暴露的生物指标。人吸入最低致死量为4000ppm (30分钟)。急性中毒时,初期兴奋、头痛,继而意识丧失、昏睡和死亡。低浓度长期暴露时,下肢出现多发性神经炎,伴有头痛、失眠、性欲减退和记忆力下降,脱离接触时能康复。长期暴露(例如10年)会发生视网膜症和肾疾患为特征的血管损伤。美国、日本规定大气最高容许浓度为10ppm (30mg/m3)。

物理性质

熔点:-112~-111℃

密度:1.266g/cm3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64

沸点:46.2℃

饱和蒸气压:53.32kPa(28℃)

燃烧热:1030.8kJ/mol

临界温度:279℃

临界压力:7.90MPa

闪点:-30℃

爆炸上限(V/V):60.0%

爆炸下限(V/V):1.0%

引燃温度:90℃

外观与性状: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纯品有乙醚味,易挥发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溶解度

温度(℃)

二硫化碳在水中(g)

水在二硫化碳中(g)

0

0.242

——

10

0.230

0.0086

20

0.210

0.012

30

0.185

0.017

40

0.111

0.022

化学性质

基本热化学性质

性质

数值

单位

温度(K)

参考文献

状态

热容CP

77.8

J/(mol·K)

293

3

l


74.89

J/(mol·K)

294.81

4

l


76.02

J/(mol·K)

297.43

5

l


78.99

J/(mol·K)

298

6

l


76.1

J/(mol·K)

301.2

7

l

标准焓H(298.15K)

116.94

kJ/mol

298.15

8

g


117.1

kJ/mol

298.15

9

g


89.41

kJ/mol

298.15

9

l

标准熵S(298.15K)

151

J/(mol·K)

298.15

5

l

安托因蒸气压计算式

log10(P) = A - B/(C+t)

其中:P = 蒸气压 (bar);t= 温度 (K)

温度范围

A

B

C

状 态

276.74~353.08

4.06683

1168.62

-31.616

g

光谱图

红外光谱

谱峰列表

序号

峰位(cm-1)

透过率(%)

半峰宽(cm-1)

峰差(%)

1

385

17

29

18

2

1496

9

124

90

3

2134

47

43

51

质谱图

用途

主要作为制造黏胶纤维、玻璃纸的原材料。用二硫化碳生产的黄原酸盐供作冶金工业的矿石浮选剂。用于生产农用杀虫剂。橡胶工业硫化时,可作为氯化硫的溶剂。用它制造氨处理系统中设备和管路的防腐蚀剂。也是检验伯胺、仲胺及α-氨基酸、测折射率、色谱分析用的溶剂。也用于从亚麻仁、橄榄果实、兽骨、皮革和羊毛中提取油脂。用作航空的润滑剂。二硫化碳是杀菌剂稻瘟灵、克菌丹、代森锰锌、代森锌、代森铵、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等的中间体,也是人造纤维的原料、橡胶硫化促进剂。二硫化碳是生产人造丝、赛璐玢、四氯化碳、农药杀菌剂、橡胶助剂的原料;在生产油脂、蜡、树脂、橡胶和硫磺等产品时,二硫化碳是优良的溶剂;可用作羊毛去脂剂、衣服去渍剂、金属浮选剂、油漆和清漆的脱膜剂、航空煤油添加剂等。11

储运方法

运输注意事项:二硫化碳液面上应覆盖不少于该容器容积1/4的水。铁路运输采用小开口铝桶、小开口厚钢桶包装时,须经铁路局批准。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胺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储存注意事项:在室温下易挥发,因此容器内可用水封盖表面。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胺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包装注意事项:小开口铝桶;小开口厚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使用注意事项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二硫化碳是损害神经和血管的毒物。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眼及鼻粘膜刺激症状;中度中毒尚有酒醉表现;重度中毒可呈短时间的兴奋状态,继之出现谵妄、昏迷、意识丧失,伴有强直性及阵挛性抽搐。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严重中毒后可遗留神衰综合征,中枢和周围神经永久性损害。慢性中毒: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脑病。眼底检查:视网膜微动脉瘤,动脉硬化,视神经萎缩。

燃爆危险:该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处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极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范围广阔的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化剂易燃烧爆炸。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与铝、锌、钾、氟、氯、叠氮化物等反应剧烈,有燃烧爆炸危险。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安全防护设备。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现场,应急处置工具,清洗废水更应随之进行无害化处理至达到环保要求。

物质毒性

高浓度时具有麻醉作用。可通过呼吸道及皮肤侵害人体机能,对生物有剧毒。对人体中毒机理,主要使中枢神经中毒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中毒者的处理,是应尽快脱离现场,移至通风良好处,呼吸衰弱者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毒性作用试验数据

编号

毒性类型

测试方法

测试对象

使用剂量

毒性作用

1

急性毒性

吸入

人类

4000 ppm/30M

详细的毒副作用没有报告以外的其他致死剂量值

2

急性毒性

吸入

人类

2000 ppm/5M

详细的毒副作用没有报告以外的其他致死剂量值

3

急性毒性

未知

男性

186 mg/kg

详细的毒副作用没有报告以外的其他致死剂量值

4

急性毒性

口服

啮齿动物- 大鼠

1200 mg/kg

详细的毒副作用没有报告以外的其他致死剂量值

5

急性毒性

吸入

啮齿动物- 大鼠

25 gm/m3/2H

详细的毒副作用没有报告以外的其他致死剂量值

6

急性毒性

口服

啮齿动物- 鼠

2780 mg/kg

详细的毒副作用没有报告以外的其他致死剂量值

7

急性毒性

吸入

啮齿动物- 鼠

10 gm/m3/2H

详细的毒副作用没有报告以外的其他致死剂量值

8

急性毒性

口服

啮齿动物- 兔

2550 mg/kg

详细的毒副作用没有报告以外的其他致死剂量值

9

急性毒性

口服

啮齿动物- 豚鼠

2125 mg/kg

详细的毒副作用没有报告以外的其他致死剂量值

10

急性毒性

腹腔注射

啮齿动物- 豚鼠

400 mg/kg

肝毒性——肝脏变性

11

急性毒性

吸入

哺乳动物- 未指定

2000 ppm/5M

详细的毒副作用没有报告以外的其他致死剂量值

12

多次剂量

口服

啮齿动物- 大鼠

5055 mg/kg/4W-I

心脏毒性——心律失常(包括在传导的变化)

心脏毒性——脉冲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减轻或体重增加下降

13

多次剂量

吸入

啮齿动物- 大鼠

10 mg/m3/5H/13W-I

大脑毒性——其他退化

内分泌毒性——其他变化

生化毒性——神经递质多巴胺传递异常

14

多次剂量

吸入

啮齿动物- 大鼠

2000 ppm/4H/2W-I

行为毒性——心理、生理变化

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15

多次剂量

吸入

啮齿动物- 大鼠

114 mg/m3/8H/20W-I

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包括急性毒性肾功能衰竭,急性毒性肾小管坏死

血液毒性——脾变化

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16

多次剂量

吸入

啮齿动物- 大鼠

800 ppm/6H/12W-I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减轻或体重增加下降

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

生化毒性——抑制其他酶活性

17

多次剂量

吸入

啮齿动物- 大鼠

1500 mg/m3/5H/26W-I

生化毒性——抑制磷酸酶

生化毒性——抑制其他酶活性

生化毒性——新陈代谢、血液运输异常

18

多次剂量

吸入

啮齿动物- 大鼠

800 mg/m3/5H/1Y-I

生化毒性——抑制磷酸酶

生化毒性——抑制其他酶活性

19

多次剂量

吸入

啮齿动物- 大鼠

100 mg/m3/17W-I

心脏毒性——冠状心脏变化

血管毒性——血管结构变化

20

多次剂量

吸入

啮齿动物- 大鼠

500 ppm/24H/25W-C

周围神经毒性——传入神经异常

周围神经毒性——传出神经异常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减轻或体重增加下降

21

多次剂量

吸入

啮齿动物- 大鼠

800 ppm/6H/15W-I

大脑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减轻或体重增加下降

22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