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融合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技创新功能的文化大都市,不仅是长江与东海交汇的关键地带,亦拥有珍贵的湿地生态环境。这里不仅是众多濒临灭绝物种的庇护所,也是候鸟迁徙线路上的关键中转站。面对这样一幅生物多样性的宝贵画卷,我们应当如何推进保护工作?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又将走向何种未来?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的七年级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守护城市中的自然”的开学第一课活动。

“生态万象”展区

从酷热的赤道到冰封的两极,从寒冷的高原到漆黑的海底,形态万千的生物以及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哪里呀?”

“我知道,南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南北纬10度之间的一些热带地区。”面对讲解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位同学抢答道。


在“生态万象”展区,同学们在讲解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展区中各生态系统的分布范围、构成特点,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的差异,了解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感受到了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密切相连的关系以及各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如何以不同的形态、结构和习性适应各自的环境。

“上海故事”展区

同学们在“上海故事”展区参观了《沧海桑田》剧场,深入了解了上海的成因。接着,他们在“泥畔天堂”展项中,细致观察了各种湿地鸟类的特征,对上海特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城市野趣”部分,同学们对比了上海过去和现在常见的野生动物,探讨了人类行为如何影响上海的城市生态系统。此外,通过观看《阻击互花米草》、《震旦鸦雀》和《拯救大闸蟹》等纪录片,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上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此的影响。

一位参与活动的同学说:“今天的活动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上海有这么多野生动物,人类活动导致许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甚至濒临灭绝,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减少污染和破坏,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虹口的学子们能够接触到更优秀的资源,本次活动采用了融合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自从去年虹口区人民政府和上海科技馆在虹口科技节上签署合作协议以来,这是首次将课堂转移到场馆内,让青少年有机会走出校园,参与场景化、体验式的科学实践教育活动,从而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同时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

虹口区科协表示,后续他们将与区教育局进一步深化区馆合作内容,挖掘各种优质资源,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有效联动,全面提高区域学生的科学素质,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本次活动由虹口区科学技术协会、虹口区教育局指导,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策划开展。

来源: 虹口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