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在父母亲戚眼中的你,“又长大了一岁”。
但只有自己心里知道,其实自己一直在“假装当大人”——
图片来源于微博
对于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可以hold住,但其实根本是个外强中干的“银样镴枪头”。小时候不会处理的人际关系,现在面对时还是会想要躲躲闪闪,小时候觉得难捱的场面,现在遇见还是会坐立不安……
那些以为我们长大后自然就能拥有的技能——知道每一个七拐八绕的亲戚在辈分上该怎么称呼、买东西的时候讨价还价、在大街上碰见别人搭讪也能应对自如的生活技能,该不会还是不会,该不行还是不行。然而对比之下,周围的人却似乎各种人际关系都能应对自如,对自己的角色如鱼得水。
这时候,真的很难不产生一些自我怀疑:难道全世界只有我自己在“假装当大人”?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在
“假装当大人”
觉得自己在“假装大人”,其实并不是自己有问题,更不是自己不够成熟,而在于我们对“大人”这件事的定义。
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语境中,将“大人”和一系列与“稳定感”相关的褒义词紧密相连,比如:成熟、稳重、冷静、理性、熟练……甚至在我们小时候也经常听到类似的话:“等你长大了就懂了”“等你长大了就会了”“等你长大就好了”……
这些潜移默化的概念给成人世界镀上了一层金光,让人觉得仿佛只要长大了,该会的就会了,该懂的就懂了,眼下困住自己的难题将迎刃而解。而反过来,这也会让一些年轻人觉得,如果自己在日常中做不到这些,就是没有长大。
但这种思路明显是存在问题的,属于一种绝对化思维陷阱。在这种“失序”感的背后,是对自己“不够成熟”的担忧,是对日常生活失去掌控的恐惧。
觉得大人就该如何如何和觉得孩子就该怎样怎样一样,都是不合理的。事实上,成年人也会有不擅长的事,也有会迟疑、迷茫、痛苦和两难的时刻,成年人的世界也不是随时随地都拥有稳定和成熟。
“长大是在某一刻突然发生的”这种说法,更像一种文学修辞,真正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里边有发展,但可能也会有退行,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总体还是个不断向上的过程。人生不只有“没长大”和“长大了”两种状态,或者说,从生到死亡,人一直处在成长中,每一刻我们都比前一刻成长了一点点。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从这个角度看,“成为大人”这件事,更像一种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向往一种永远游刃有余、不会失控,熟练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状态。因为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有新的问题等待人去应对,无法处理好每一件事才是人生常态,而我们需要去做的,正是接纳这种不稳定的生活,以及不是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的自己。但也正因为现实让人感觉到失控,人们才会渴望稳定。
这种渴望让我们在小时候赋予“大人”这个名词光环和意义,而这种固有印象却在真的长大成人时,变成了一种困扰甚至自我否定。
觉得自己在“假装大人”或者“不够成熟”的心态,可能是由此产生的。
从觉得自己“不够成熟”
到“我在假装当大人”
年轻人在重新理解成长
觉得自己在“假装大人”和觉得自己“不够成熟”基础心态虽然差不多,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前者带着一些自嘲意味的和解,而后者则带着一点自我否认。说出“自己仿佛在假装大人”的年轻人,其实是在尝试着与自己握手言和——它重新定义了“成长”,给受困于“自己是否不够成熟”迷思的年轻人解绑。
“假装大人”的背后,暗藏着一种自我原谅——不够成熟又怎样呢?我就是这样的人。说出这种话的年轻人放平了自己的心态,不再去过分追求臆想中的完美“成熟”,用“假装”两个词重新确认了自己的立场。而这也是为什么,当大家在放肆追逐自己的爱好,远离臆想中成熟稳定的成人世界标准时,会觉得好一点。
在某种程度上,“假装大人”就像之前流行的话题“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一样,都是年轻人试图通过重新定义世界,拿回自己生活主动权的方式。“草台班子”消解了以往通俗语境里对成人世界精英化、秩序化、神秘化,以及严丝合缝运转的描绘,在心态上降低了初入社会年轻人的紧张感,让人觉得成人世界的试错成本好像也不那么高,进而挺直腰板、鼓起勇气加入其中。
更重要的是,随着对自己的接纳和观察的深入,这届年轻人还发现,其实不光是自己,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也都在“假装大人”:
图片来源于微博
这个发现,更是让人松了一口气,对自己的不合理的完美主义要求也随之消——出错又怎样呢?害怕又怎样呢?大家都一样,谁不是在假装大人。意识到这一点的年轻人变得更加泰然自若地面对生活。
在尝试理解成长、接纳生活本质的同时,“假装大人”的年轻人学会了不苛待自己,不自责、不求全,静静观察这其中发生了什么。真正接纳自己,从认识到“就算自己不够好那又怎样”开始——就算自己还不是小时候理想中的那种成熟而稳定的大人,那又怎么样呢?
如果意识到了这些,知道自己时刻走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道路上,这就够了。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likely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