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科学防控技术
甜瓜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及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且水分充沛,适口性好,同时具有消暑清热、生津解渴、利尿、益肾保肝、化痰等医学功效,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瓜果之一。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甜瓜已成为很多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甜瓜生产常常受到多种病害的严重威胁,尤其是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给瓜农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限制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 (bacterial fruit blotch) 是由西瓜噬酸菌 (Acidovorax citrulli) 引起的毁灭性的种传性细菌性病害,因其具有破坏力强、为害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已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新疆、广东、海南等地发生,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为害状
苗期发病:西瓜噬酸菌可在甜瓜整个生育期内进行侵染。种子带菌可引起幼苗发病,在子叶上形成水渍状病斑(图1A),随后扩延至子叶基部,呈现条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病斑,严重时会沿主脉发展成黑褐色坏死病斑。随浇水及农事操作在苗床进行传播扩散,严重发生可导致育苗失败(图1B)。
图1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在苗期的症状表现及苗床传播过程
成株期发病:带菌苗移栽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通过伤口和气孔侵染成熟植株。叶片上病斑呈圆形至多角形,边缘初呈V字形水渍状,后中间变薄,病斑干枯(图2A)。病斑背面溢有白色菌脓,干后呈一薄层,且发亮(图2B)。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成大斑,颜色变深,多呈褐色至黑褐色。植株茎部受害,常在茎部形成凹陷斑,并形成菌脓,导致瓜蔓腐烂(图3A),空气干燥时形成白色粉末状物附着在茎秆受害部位(图3B),瓜农称之为“水烂蔓”。病害严重时,叶片干枯,全田发病,似火烧状(4)。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借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形成多次再侵染。
图2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叶
图3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蔓
图4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整株及田间发病状
果实发病: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可通过果皮皮孔侵染不到3周的幼果。果实染病,先在果实朝上的表皮上现水渍状小斑点,渐变褐,稍凹陷,后期多龟裂,变褐色。初发病时仅局限在果皮上,进入发病中期后,病菌可单独或随同腐生菌向果肉扩展,使果肉变成水渍状腐烂(图5)。受害严重地块,可导致绝收(图6)。
图5 薄皮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果
图6厚皮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绝收瓜田及病瓜
二、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
该病害的病原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Schaad et al. 2009)
菌体短杆状,大小1-5×0.2-0.8微米,极生单鞭毛。革兰氏阴性菌。该菌在KB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图7)。该菌除侵染甜瓜外,还侵染西葫芦、南瓜、西瓜、黄瓜等葫芦科作物。
图7 西瓜噬酸菌在KB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三、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发生规律
该病害的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表面和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伤口和气孔侵染。该病害由带菌种子的调运远距离传播,且种子表面和种胚均可带菌。带菌种子萌发后,病菌从子叶侵入,引起幼苗发病。带菌苗移栽到田间以后,遇到高温高湿环境,菌量迅速增加,导致病害加剧,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借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扩散,形成多次再侵染(病害循环如图8)。
图8 病害侵染循环示意图
四、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
1、加强西瓜和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种子进口检疫,杜绝带菌种子进入我国。
2、种子生产过程的防治措施
(1)亲本种子的无病繁殖和对亲本原种的检测;
(2)种子制种生产过程首先对亲本种子消毒;
(3)选择无发病区域作为生产制种基地,最好不在同一个区域连续多年生产制种。前茬为非葫芦科作物;
(4)制种田植株生长过程中不定期检查,祛除病株;
(5)制种田田间操作过程严格消毒(包括:整枝打芽、去雄套袋、杂交授粉等一切用具和手都须进行严格消毒);
(6)采瓜前将病株和病果整株拔出并集中销毁。采种瓜进行果实表面消毒处理;
(7)取种时将杂交果瓜瓤连同种子一同掏入塑料容器内(不接触瓜皮),种子与果汁、果肉一同发酵24-48小时。
3.种子消毒
用杀菌剂1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利)药剂200倍处理种子1小时,10倍药液的水量冲洗4次,每次10分钟(图9)然后催芽播种,对苗期果斑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图9 杀菌剂1号处理种子技术操作要点示意图
4、栽培防病
起垄栽培、合理浇水,防止大水漫灌,注意通风排湿,缩短植株表面结露时间,在露水干后进行农事操作,及时防治棚室害虫。
注意清除病残体,及时将病株带出棚外。子叶上病害多,应及时处理。可在甜瓜两叶一心时,选择晴好天气下用消毒后的剪刀将子叶剪去。注意不能用手撕摘,并将子叶带出棚外。
5、药剂防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加瑞农、可杀得叁仟、添金、噻霉铜、四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注意:甜瓜幼瓜对铜制剂相对敏感,所以一定要将铜制剂减量使用,以防出现药害。
作者:赵廷昌、杨玉文、关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白庆荣(吉林农业大学)
项目资助:设施蔬菜与瓜果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D1401200)、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ARS-25)、海南西甜瓜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ZDYF2023XDNY084)和新疆优势特色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发(新疆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2022294539)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