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节后综合征”是一种病吗?“节后综合征”有哪些典型表现?长假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有哪些办法可缓解?过节时容易暴饮暴食,哪些人群易出现神经性厌食?长假后上班,怎么安排工作进度更科学?……这些问题,都与长假后人们的身心状态问题及恢复有关。

人们常常把假期(尤其是长假)后出现的各种心理、生理方面的不适表现称为“节后综合征”,但它其实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疾病,而是指在长假过程中由于生活规律、生活节奏、社会角色的变化和调整所引发的一系列身心不适应表现。通俗地说,其实就是节假日期间生活作息不规律带来的“后遗症”,主要表现有浑身乏力、嗜睡、失眠、精力不集中、厌食、恐惧、孤独、烦躁等,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与人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假期游玩和休息的安排是否合理等诸多因素有关。

尤其是春节长假,人们走亲访友,休闲娱乐,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很容易打乱生活节奏,再加上大量摄入高脂或高盐饮食,更容易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这种状态持续到节后,就容易出现“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降低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应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调节。为了帮助人们尽早消除春节长假后身心方面的一些不适反应,帮助人们了解更多应对“节后综合征”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加快人们“满血复活”的步伐,并进一步提升公民健康科学素养,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推出最后一期专项答题活动:“用正确的方式开启‘工作’模式”,让我们共同期待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公众通过答题,将会了解到很多关于长假后如何快速恢复生理、心理状态的科学知识,包括心理调节、饮食调整、药物选择、睡眠保障、日常工作安排、运动锻炼等等。

扫描下方二维码

参与“用正确的方式开启‘工作’模式”专项答题

本期专项答题活动旨在帮助人们在长假后尽快“满血复活”,以良好状态投身工作,同时进一步提升公众保健意识,得到了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电信博物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背景知识】

春节假期过后,人们重返学习、工作岗位时往往容易出现生理和心理上适应不良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节后综合征”。春季恰是情绪问题的多发季节,春节后的“节后综合征”也较为多见。虽说它会带来明显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功能紊乱现象,但“节后综合征”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在症状发作时,只要及时调整心态、规范作息就能恢复。

第一招:放松身心、规律作息。上班后,要注意合理放松身心,比如聆听轻音乐等。同时,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戒掉熬夜的坏毛病,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尽快把生物钟调整为健康状态。此外,刚恢复工作时还要合理安排工作量,避免日程安排过满一时难以适应。

第二招:清淡饮食、减糖减油。春节假期吃了太多高能量食物,加重了肠胃的消化负担。节后,要注意及时调整饮食结构,避免继续无节制地摄入过油、过甜的食物。具体操作方法,一是定时、定量进食;二是注意营养搭配,多食用一些新鲜蔬果。

第三招:自我调节、舒缓压力。连续数天的身心松弛状态,会惯性延长到回归工作后,造成迟迟无法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的现象。此时,参加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能够增强肌肉与神经的相互作用,舒缓持续性的神经兴奋与紧张感,助力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工作。

当然,春节长假后出现“节后综合征”很正常,多数人两周内症状会自动消失。应对“节后综合征”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保持规律作息、规律饮食。

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设置每日答题、限时挑战答题、PK答题、专项答题等不同模式,可以让公众在碎片化时间利用“小屏”提升科学素养。

同时,大赛还将从解读国家战略、前沿科技、社会热点、科学(家)精神、应急科普、科学辟谣等不同角度,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不同主题的专项答题活动。

来源: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