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作为一种具有深厚社会积淀与历史传统的民俗活动,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或言源于远古人类对土地和火神的崇拜,或言源于唐代的“射虎”保平安之说。社火应与古代社会的祭祀活动有关,“社”在中国古代原指土地神,后意义延伸为祭祀先祖和傩巫的一种活动。对于这种习俗,我们无法深究其最初的渊源,但可以肯定的是,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沉淀着悠久的岁月,也浸透着华夏民族对天地和谐、生活安定的无限期许和希望。

社火,关中西府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关中西部又称西府,周秦文化即源于此。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不同时期的文化遗产更是散落如群星,历久弥新。三代之时,周人先祖就在岐山、扶风建立起了强大国家,此后,多年经营,为翦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片被称为“周塬”的广袤土地,不仅沉淀着西周的历史,也埋藏着许多国宝级的文物,如史墙盘、毛公鼎、大盂鼎等,刻有“宅兹中国”铭文的何尊也出自于大“周塬”文化区(宝鸡陈仓)。秦汉以降,关中西府更是得天时地利,独领风骚数千年。秦人在凤翔建雍城,修景公大墓(南指挥秦公一号大墓),唐人在扶风建法门寺,藏佛骨舍利,宋人张载于眉县横渠建关中书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至今传唱。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和文化积淀,不同时期的史迹与遗产星罗棋布,点缀着关中西部这块风水宝地。时至今日,这片区域依旧保留着浓郁且纯正的周秦时期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尤其是—西府社火,更是不得不提的,一桩独特且悠久,璀璨且华丽的民俗娱乐活动。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是西府年俗里不可或缺的内容。西府社火活动多集中在正月初十以后,十五以前。这个时节,亲戚大都拜访完毕,农忙又尚未开始,用来耍社火,热热闹闹的搞娱乐,是再好不过的选择,社火活动一般短则3天,长则5天。

社火游演时,人头攒动,观者如潮

一、社火不是一个人耍的!

西府地区的社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同的地区均拥有各自独特的社火类型,如流行于宝鸡陈仓区和陇县一带的“血社火”,就因为奇特的造型,秘而不宣的装扮技术,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根据承载工具的差异,分为步社火、马社火、车社火和背社火等。根据表演方式又可分为社火、芯子、高跷等。目前,由于机动车辆普及,车社火日渐成为了更普遍的社火形式(即用车子承载者表演者进行巡演的社火形式)。

社火不是一个人耍的,它是一种群体的社会活动。社火会作为民间自发的临时机构,负责主持和组织社火娱乐活动。这些机构多集中于相对富裕的村镇,并具有一些共性:

**1、经济状况好。**社火是一种自发的且不追求经济利益的民间民俗娱乐活动。社火的组织机构(社火会)本着公益和娱乐的态度,义务组织安排此类活动。虽然参与社火娱乐活动的演员、车马等设备都是志愿招募,不求薪资,但是活动所需的正常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社火娱乐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2、人口基数大。**社火巡演既需要大量的演员,俗称“装身子”的人,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后勤、鼓乐、组织人员。较小的村庄因人口原因,一般无法完成大型的社火巡演。

**3、社火表演传统。**这些村庄都有村属的“社火会”,作为民间自发组织,汇集着村镇中的各色“能人异士”。运筹帷幄的角色编导人员,飞龙走凤、笔画龙蛇的脸谱化妆师,能让扮演者华丽转身的服装师、威风凛凛且斗志昂扬的鼓乐队伍。这些村庄,保留着几百年以来,行当齐全的社火道具、社火箱子与脸谱图样,同样也保留着千百年以来的文化传承与民俗习惯。这一切的结合恰是社火民俗活动完美展现的保证。

社火会的帽架,服装道具的储备是社火巡演成功的硬件基础

社火会衣帽箱,根据表演需要定期添置、增补库存

二、社火是怎么耍的?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社火表演也是如此,这项民俗活动是在一定的约定与程序下,有条不紊的铺陈而来的。

社火巡演的前夜,社火会的理事们会集中开会,讨论次日表演的队伍构成、表演内容、巡演路线等,确定各部门具体工作,并安排至每个责任人。

次日,拂晓即起,所有前来“装身子”的演员便会汇集至指定场所,在组织者的安排下,统一化妆、搭配服饰、配套道具,完成“装身子”。一般来说,演员们都希望装到“好身子”,即饰演好角色,以保佑自己来年好运,也有身体不好或是事业上不顺的村民希望通过“装身子”,扮演神仙或英雄人物来转运,增加幸运值。当然,这仅仅是村民们朴素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表现出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盼。

简陋的化妆室,不简单的化妆师

化妆,虽然只是民间娱乐,但也要一丝不苟地细心勾勒

女性角色装饰更加复杂,盘头和做鬓都是极考究的工作

画好妆的小演员,这位小演员饰演的是一位神仙,脸上画有金色油彩

社火会工作人员照单叫号,安排人员穿衣打扮

画好妆面,勒好发网的演员等待穿衣

本次演出需要的服饰已清点、检查完毕

穿衣打扮中

装扮演员,戴上帽饰的同时,也要找到与其角色搭配的服装

等候区,演员们的装扮完成度各不相同

等候区,装扮完毕,等待上车的演员们

穿搭完成,松了口气,满心欢喜的的社火会工作人员

在外面等候多时的的车辆

演员上车,因造型需要,部分演员要被固定在车上,他们的服装穿戴也将在车上完成

社火会周围吸引而来的群众与村民

小宝宝也来看社火

待发的社火队伍,彩旗位于队伍的前方

三、看一场社火,是在看什么?

一般来说,社火巡演开始之前,社火会会派出多名“探马”外出探路,“探马”实际上就是古代军旅中斥候。探马是社火表演中一个造型怪诞,却又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怪诞是因其装扮近乎于戏曲中的丑角,旨在吸引人的注意力。言其重要,是因为社火巡演的路线基本上由他踏查落实。社火巡游前,探马就会出动,按照前期计划,实地踏勘一遍巡演路线,确定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由于探马特殊的装束和怪异的造型,在沿途也会起到广而告之的目的,提醒大家社火游演将要经过此地。

探马的形象,与力求完美的社火演员不同,探马的装束重在引起人们的注意

中午时分,各种角色都已装扮好,按照组合登车上马之后,盛大的巡演就会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中拉开帷幕,按照既定路线开始巡演。巡演队伍,一般由多个不同队组构成,并依次排开。最前面是锣鼓家什队伍,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腰挎皮鼓、手拿钹锣,根据环境演奏不同曲目,每至酣时,紧锣密鼓,渲染出浓郁的节日气氛。其后为旗牌队伍,红旗招展,亮明身份,一般会写明社火的主办单位。最后才是有着严格先后出场顺序的社火表演队伍。

1、社火的队列

基于社火的民俗性,作为一种酬神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祭祀属性,因此,便有着约定成俗的规矩与禁忌。这些在西府社火巡演队伍的组成与排列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并成为亘古不变的约定。比如,社火队伍的排列,永远尊崇“黑虎灵官”二圣开道的首车地位,这个组合中的“黑虎灵官”,即道教人物黑虎赵公明与道教护法王灵官,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震慑四方。第二车按照惯例则为天官赐福。最后一个压轴组合则以姜子牙为终结者,尤其是巡演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姜子牙必须手捧封神榜坐在最后一车上,以示众神归位,天下太平。此外,关羽作为忠义化身,每次巡演都必须出现。上述都是西府社火的固定组合,体现社火的祭祀属性。除去规定组合外,其他组合则较为自由,既有保留曲目,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组合。这些自由组合恰是一个社火会综合实力的体现,因为自由组合搭配,既要体现出社火会的选材、选角的实力,同时,也要展现出社火会雄厚的物质基础。例如,社火组合中,武将过多,则显得杀伐过重,如果女性过多,又过于阴柔。因此,在选材中,必须表现出文武共存,刚柔并济,普天同庆的局面。

一眼望不到尾的社火巡演队伍

2、表演形式。

社火巡演以静态的方式,通过服饰、脸谱、组合、道具等组合展现出故事的情节、人物特征以及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与崇尚的道德思想。通过服饰的差异性展示巡演角色的状态和造型,与戏曲有着相似性。不同的服饰,表示人员的官爵、文武、男女、仙俗等状态。脸谱,是中国民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表现角色性格、特征的重要方式。把人物的忠奸善恶、神怪僧俗全部写在脸上,表现方式简洁明了。道具,社火表演中角色所持的道具,俗称“把子”。不同的人物造型所持有的道具是不同的,可通过这些道具确定人物属性。尤其是在服饰、脸谱基本差异性小,道具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社火中关羽和赵匡胤的脸谱和服饰均差异不大,但是在两人所持的道具却明显不同,关羽是偃月刀,赵匡胤是盘龙棍。组合,社火是无声的静态组合,需要借助人物角色的组合表达情节和寓意。社火以剪影的方式再现历史场景,组合中的角色均通过静态的方式来表现其特征与状态,这就要求每个组合必须以最少的人数、简洁明了展现出角色之间的特征、关系与状态。因此多采用两者最为经典的桥段。例如《定军山》中的黄忠与夏侯渊做战斗状,《清河桥》中的养由基呈拉弓射箭状态,这样的表现方式旨在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现最丰富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认为社火其实就是中国早期的“cosplay”,目的是通过这些人物组合的表演来表达特有的精神和信仰。当然,为了让观众看的明白,社火巡演中,一般会对场景进行文字标注。

正在装扮的小仙童和身披绿铠的武将

身披不同铠甲的武将形象

摆放在墙边,准备派发的各种道具

游演中的社火组合,车厢外侧贴有故事场景,方便观众欣赏——渑池会,经典的外交案例

3、社火素材来源。

社火的角色与场景取材广泛,其中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演义小说和秦腔剧本均是其素材来源。这些流传于乡野,经久不衰各种英雄与历史故事,原本就是关中地区民间史话的一种记载方式,百姓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演绎历史故事,崇拜英雄人物,追求一种和和美美的生活状态,他们崇尚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也追捧各种英雄,并将这些搬上舞台,也装扮上社火。西府社火具有浓郁的道教思想,其神话故事多来源自《封神演义》。一般来说,哪家社火表演中出现的《封神演义》中的人物造型较多,就会被认为较为彪悍厉害。《封神演义》中选取频率较高的场景和桥段有“黄河阵”、“闻太师战五卒”、“姜子牙封神”等桥段。热门人物则有哪吒、杨戬、三霄、太乙真人等诸神。当然这些神仙在装扮上与凡人不同,常在脸上用金粉标记,在冠帽与武器上饰黄裱纸加以区别。社火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与民俗、民间传说密不可分,西府社火中的民俗题材也很丰富,其中刘海撒金钱、魁星点斗、天官赐福,孙思邈诊龙治虎等桥段也很受欢迎。

神仙打架组合(封神演义)

天官赐福

等待装扮的小神仙,取材于封神演义

4、社火评价要素。

对一场社火巡演欣赏,除了上述的几点外,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加以考量。首先,社火组合的数量,也是就社火场景的多寡是社火实力的基础。一般来说,实力较强的社火会通常会装扮出20多个社火桥段。其次,社火的脸谱与服装、武器组合。不同的化妆师和服装师会装扮出不同的英雄造型,在粉墨装扮之时,化妆师和服装师对于脸谱、粉底、服装造型的掌控的差异,英雄的形象也会千差万别。再次,社火桥段组合的综合考量,是否考虑到刚柔并济、文武双全,传统与创新共存等,上文已有提及,不再赘述。最后,整个巡演队伍综合实力的考量,从锣鼓、牌匾、彩旗、到社火队伍,无一不体现出社火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因此,一场好的社火巡演,就是一次中国文化的洗礼,也是一次传统民俗知识的普及活动。

四、神仙打架,凡人注意

社会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源于古代社会的祭祀活动,其本身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文化禁忌,对于这些禁忌的了解,我们能加清楚的认识这一种民俗活动,理解其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处的宗教与传统。

西府社火民俗禁忌颇多。首先,角色扮演的性别禁忌。社火的角色扮演中,除神职外,其他人物造型对于扮演者性别要求不高,也就是可以女扮男装,也可以男扮女装。但是对于神职角色的扮演则需严格遵照本体性别进行选角,不允许混乱或者互扮。如关羽就要求由男性饰演(关羽在社火中为神职—武圣),其他神职也遵循这一规定。其次,扮演角色表情的禁忌。西府社火表演中,所有角色“上马”之后,必须按照饰演角色的特征,做出固定姿势,以展示人物特性与状态。其中一些角色的微表情则有特殊要求,必须进行适当管理。如关羽,其表情必须是眼睛微闭,不能开眼游演。因西府流传关羽睁眼就要杀人的风俗。因此,在社火的巡游中,关羽的眼睛只能微开。另外《封神演义》中的闻太师在巡演中则需将天眼遮住而不能亮出来,同上所理。最后,道具的禁忌。西府社火中有许多专属道具,为特定的角色所持有,多为神职人物的标记,一般在兵器上也会用黄裱纸折成扇形,俗称“马子”,加以区别。正是由于神职角色的特殊性,其所持的兵器或者道具具有严格禁忌。例如社火巡演中,广成子所持的道具“翻天印”,被认为是法宝中的大杀器,这一道具在游演过程中会被严格控制,不能使其成打开状。

关羽形象,注意他半睁的眼睛

西府社火是中国社火民俗中的一朵璀璨的花朵,它根植于周秦故地,汲取着千百年来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也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性,充分展示了周秦以来的关中文化。首先,西府社火对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宣扬,是三教合流,是仙俗共舞的多文化融合模式。西府社火的角色选取是多元的,从开道二将的选用和姜尚封神的结尾,选用大量道教诸神,例如王灵官、赵公明、姜尚、广成子、魁星等等。同时也不乏佛教元素,有佛教诸神的身影,如观世音菩萨,罗汉等。儒家文化中的各色人物也是屡见不鲜。此外,也有忠义代表和勇武的化身——关羽更是备受推崇。西府社火巡演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整个西府所有的民俗文化,宣扬“仁义忠孝,礼信良善”。这些也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对于“善恶有报”、“忠君孝悌”、敬畏神怪等观念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其次,与《封神演义》的紧密结合,翦商是西府社火的主要内容。区别它地,西府社火对封神故事与封神演义最为推崇。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与桥段是西府社火角色和组合选材的重要来源,封神演义中的情节有时候会占巡演组合四分之一强。最后,尚武思想流行。西府社火角色和组合的选取,多采用战争和力量题材,文戏组合较少。通常,社火组合上,武将和战神形象数量远大于文臣和其他的桥段的总和。从民众角度观之,武将或者战神的服饰和道具如果所占比例较大,那么这次社火表演就被认为比较成功,说明这次社火有看头,有意思,耍的好!

《黄河阵》造型,所有的装扮皆有黄裱“马子”暗示其神灵的身份(《封神演义》)

扎了黄裱“马子”的武器

三霄大仙手持扎黄裱“马子”金蛟剪和量天尺(《封神演义》)

姜子牙与手拿引魂幡的清福神柏鉴,此情节为社火表演最后一天的姜子牙造型,寓意封神完毕,天下已安,各神归位。

五、社火,民俗文化中的化妆盛会

关中西府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这一地区不但出土了大量的周秦时期的文物,而且保留着深厚的周秦时期的文化传统与民风习俗。姜太公垂钓地,周公庙等西周史话相关的遗迹不胜枚举,《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的故事在这一地区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周秦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众所周知,社火具有祭祀和表演两种功能,承载了人们祈太平,盼丰年,镇邪气的诉求。西府社火尚武思想或是秦人传统,尚武也是邪不胜正的思理念的体现,它表达了西府百姓对勇武忠义期盼和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社火,一场无言的化妆舞会,在朴实与粉彩之间张扬着生活与梦想,在盛装之下歌颂着生命的平淡与壮阔,在动与静的差异中追问着生死的意义。社火是古今的穿越,社火是对错的审视,社火是仙俗的共舞,社火是人神的对话。社火是对英雄的追慕,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是对未来人生的期待,同样,社火也是对不公的慰藉与缅怀,是对丑陋的鞭挞,对险恶的快意恩仇,于是也就有了被称为“快活”的血社火。

社火,华丽丽的服饰,五彩斑斓的脸谱,温情默默地四眼相对,杀气腾腾的两军对垒,飘渺久远的万法归宗。生旦净末丑,五行样样齐全,佛鬼人神仙,各安在位。这是农人们描摹的五彩的世界,也是农耕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传统和习俗,如同大年三十贴对联,放鞭炮一样。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民俗传统,社火是农耕民族一种很典型的民俗文化。在这种民俗中,我们可以隐约的看见上古以来的祭祀活动,饰演角色的人们被认为是“装身子”,而这种“装身子”用来展现神的存在与英雄的复活,是古代的祭祀的展示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中农村“不过十五,年就没完”的观念已被打破,在十五之前,忙碌的人们早已为了生计各奔东西。随着老一辈组织者的年纪渐长,这种原始的“娱天”、“娱神”、“娱己”的活动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或许,当这一种民众性的群体狂欢活动,被请进博物馆以示珍贵时,我们可能才会意识到,它曾经是我们生活中多么重要的一部分。(完)


本文是多年前的一次民俗调查活动,曾刊于《寻根》2017年1期,本次刊布对文章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增补。本次修订时,得知文中眉县槐芽南保安社火会的一些理事已经魂归仙山,谨以此文,以为记。本文中的照片采自调查实景,如有不当,请及时联系。

来源: 《寻根》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