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饺、年糕、汤圆,是人们过年时非常注重的风俗之一。除水饺产生于北方之外,年糕、汤圆均与江南有关。

●江南的年糕与汤圆●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人们吃在嘴里,甜在心上。清人有诗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如今这个“高”字,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为高升、高寿、高兴、高中、高薪等更为具体含义,所以“过年吃年糕”,自古以来就是江南人坚持不懈的传统习俗。每到年味渐浓时,总是不厌其“繁”、“糕”潮迭起。此时的苏州,金鱼年糕、过年年糕、金砖年糕、喜庆年糕等,早已纷呈迭出、琳琅满目。前不久,我在观前街的一家老字号糕团店里,就看到货架上摆满了一排排红篮子、红盒子、红袋子,几乎是一片飘红。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辅佐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筑“阖闾大城”。城垣建成后,吴王以为就此高枕无忧。伍子胥却忧心忡忡:“城墙可以挡敌于外,也可能困我于内。果如此,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夫差继位,听信谗言,伍子胥被逼自刎,越王乘机举兵伐吴,将姑苏城团团围住,旷日持久,致使城中粮尽食绝,饿殍遍野。有人突然想到了伍子胥的话,便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三尺,发现那里的城砖不是用泥土烧的,而都是用糯米磨成粉做的,全城百姓因此得救。世人铭恩,过年吃糕,感激子胥,造型仍与城砖相似,还是那样的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糯米是江南的特产,糯米做的汤圆,也是江南人过年的偏爱。江南的汤圆,细腻白净,丰满圆润,又软又润,爽口爽心。卓然独立的是,这些汤圆都是用水磨糯米粉做成的。据说,这种做法是浙江宁波人首开先河,他们先磨出饱和着水的糯米浆,待沉淀后再去掉水,留下精细白润的水磨粉。

如今那种小作坊的记忆已被现代化的大生产所取代,但这种传统工艺中的万种风情依然不减,满世界都有宁波汤圆就是明证!有人曾把昆曲比喻为水磨腔,所以当你听到牡丹亭缠绵婉转的行腔时,就不难想象水磨粉那柔软细腻的口感了。

●水乡“桥”与“船”的年味●

周庄人走“双桥”,同里人走“三桥”,乌镇人走“桥里桥”。春夏秋冬,一年365日,天天可以走桥,但到了岁末年初至于鼎盛。曾在春节期间到乌镇,看到许多人走“桥里桥”,即通济桥和仁济桥,这两个桥一个是南北方向,一个是东西方向,两桥成直角相邻,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

人们也希望透过“桥里桥”,能够看到另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在春节期间,他们似乎把拜年和走桥结合了起来,将祝福送给别人,也把幸福留给自己。经过一番心灵的精雕细刻之后,每个人都把走桥变成了一种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历史过渡,所以他们每走一座桥、每走一级台阶,都是在为自己加载用明天来兑现今天的祈福。

江南水乡皆以船为车、以舟为马,到了春节的时候,河道里漂浮着的船更多了。有独木舟,也有龙舟,有撑篙船、划桨船、摇橹船,有长条形、菱形、方形、三角形、灯笼形的,所以,通过坐船感受不一样的年景,也日渐成了一种水乡过节的时尚。

平日坐船,最大的听觉盛宴就是船娘热情的歌声,最美的视觉享受就是“两岸风光看不尽”,而在新春微风吹拂之中,人们一旦走进焕然一新、充满喜气的龙船上,就立马会感到“别有一种旋律在耳中”,这里有拉着二胡的,弹着琵琶的,抚着古筝的,吹着竹笛、洞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如临王母蟠桃会。

身边还不时有鱼贯船只擦过,卷来一阵阵欢声笑语,侬语软腔飘飘入耳。两岸后移的景点,连续不断呈现出《梁祝》《柳毅传书》《西厢记》等传统经典节目的表演,人在画中游,画在心中移,越走越生动,愈近愈风情。

●江南的除夕夜●

江南的除夕夜是非常迷人的。

那年住在西塘岸边的小旅馆里,透过临河的窗子,可以看到古屋下、桥拱里、水阁中、河埠上,被鳞次栉比的灯光勾勒出点、块、线状的轮廓,船桨轻摇,一河碎银也不停地抖动着两岸的万家灯火,整个水乡仿佛沉浸在一片琼楼玉宇的通明世界,只是到了除夕之夜,更透露出了一种浓烈的喜庆气氛。

爆竹声震响天宇,此起彼伏,声声盈耳,天上水中,璀璨一片,烈火烹油,旺气通天。如此红红火火的春天密码,就这样被巧妙自然地镶嵌到江南水乡的文明之中:高耸的马头墙下,温暖的观音兜前,到处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老宅屋檐上飘动着一排排红色的剪纸,门上黏着一道道红色对联,窗上粘着各种各样的红色窗花,还有红色旗袍、红色羽绒服、红色帽子、红色围巾以及天女散花般的红色粉屑,仿佛一粒粒幸福的种子缓缓落下……

张永祎

来源: 江苏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