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茫茫的小雪夹杂着肆意雨丝散落在灰蒙蒙的大地,寒冷漫长的冬季悄然远去,期盼已久的春天即将来临。老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的一年里如何让自己的身心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是人们更关心的。答案就在《黄帝内经》里。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立春至立夏之间的三个月,即是“春三月”。这段经典的春三月养生之道,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养生的核心“天人合一”。人要顺应天地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阳气升腾,但不强盛,因此要顺应其生发的的特性。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四个方面介绍春季养生要义。

一、起居

春三月宜晚睡早起唤醒冬藏的能量,顺应天地阳气的变化,与冬三月的“夜卧晚起”不同。初春时节,寒气未尽,乍暖还寒,最易感冒,天地之阳气益盛,阴寒之气渐弱。春三月风之气主令,风为百病之长,初春又夹杂着寒气,这就是春天要“捂”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时不要急着脱去御寒衣物,而应顺应天气变化,适时减衣。“被发缓形”即是指衣着上应以温暖、宽松、舒适为佳,春天为万物生发的时候,过于紧束则有碍阳气的舒展升腾,过于单薄则易感春寒。正如《摄生消息论》中说:“春阳初生,万物发萌,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云: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固阴。

二、饮食

培补阳气的时令谨和五味以使骨正筋柔。春季是养肝柔脾和阳气的时令。《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春天的饮食以辛味散肝生发之气,苦味泄肝脏之火,正合辛开苦散,同时酸味养肝,甘味补脾以防肝气太过伤脾。春天常食用的蔬菜包括韭菜、春笋、莴苣、蒲公英、曲麻菜、小葱、香菜,芹菜等。主食包括粳米、大麦、小米、燕麦,大枣等。水果以应季为主包括杏、桃、山楂等。肉类不可多食,生痰湿抑制阳气升腾。

三、运动

春季运动宜“广步于庭”,不宜剧烈运动,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舒缓的运动提升阳气推动身体发陈 行动神静,劳作有度以促气血运行。春天天气晴好,多行户外运动,享受春天和煦的阳光。散步踏青、放风筝及各种养生气功(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不仅能舒张筋骨,畅通血脉,增强机体免疫力,而且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有益于心身健康。

四、精神情志调节

精神情志的调节可以说是养生的关键。养生以调神为第一要义,神明则形安。正如文中所述:“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时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就是说肝的生理特点是喜欢舒展、调畅的情绪。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在春天这个季节,要多予赞美鼓励。“良言一句三春暖”,对待周围的亲人、朋友,要多给予,多关爱,少索取;对待下属,要多赏赐,多奖励,少惩罚。通过这些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个人心情愉快,即“以使志生”。“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亦是此意。以宽容、平静的心态对待每一天,以此来保证肝的舒畅调达。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

总之,顺应春季“生”的特性养生对于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人体在经过夏长、秋收、冬藏3个阶段后,元气蓄积已足,顺应春季生发的特性,推陈出新、孕育生机,为一年的良好状态开好头;其二,春季养生最主要是精神情志的调摄。中医认为肝为罢极之本,主气机的升降舒畅。若肝阴不足,肝阳不用,则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而精神无守、阳气不振,诸病由生,使人疲乏困倦。因此,春季养阳、调养肝脏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需要重视春季养生在四季养生中的重要性。

来源: 河北医大二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