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子,也叫圆子。在中国人的眼里,它们代表着圆满。

当春节越来越近,很多家庭就要开始着手准备过年必备流程——炸丸子了,炸出满满一大盆堆着,颇为壮观。过年时炸丸子的威力,仅次于砂糖橘

油炸丸子

可直接吃,也可做菜

炸丸子,可荤可素,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继续烧煮做菜。

在北方菜场的副食小摊上,炸丸子多为胡萝卜做的。

炸丸子要做小,否则要么炸不透要么过火。先炸七八成熟,晾一会,再炸一次,就能收获一锅外酥里嫩的小丸子。

干炸丸子是一道传统的鲁菜。金黄色的肉丸子外面焦脆,里面软嫩,味道非常有层次。吃上一口,先是咸香的椒盐味儿,细细品味之后,浓浓肉香袭来。

炸灌汤丸子是别有风味的一道济南菜:将肉泥加调料养好,然后包上高汤肉皮冻子,外滚上一层面包渣,入油炸成金黄色即成。这丸子吃起来外皮酥脆,内有鲜美的高汤。做此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炸时油温高了丸子破裂,油温低了炸不出金黄色,奥妙只有厨子知道。

四喜丸子,据说寓意福禄寿禧四件喜事,是北方人操办喜事、逢年过节的硬菜。

肥三瘦七的猪肋条肉、冬菇、冬笋、荸荠、淀粉和成馅,团成四个丸子,油炸定型后再蒸熟,最后浇上原汤勾的芡汁

“四喜丸子”是鲁菜系中的代表名菜,在北方地区很受欢迎。它呈现在餐桌上的时候,是四个丸子。唐朝时期曾有过“四圆”的叫法,后来才被改为“四喜丸子”。

这四个丸子被寄予了非常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福”,“禄”,“寿”,“喜”,代表着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有吉祥如意之意。是喜宴,寿宴等重大宴席中不可缺少的标志性菜品。

煮丸子和蒸丸子

口感鲜嫩,原汁原味

除了炸,蒸和煮的方式更能让丸子口感鲜嫩且保持原味。

作为“中国鱼丸之都”,福州有着“无鱼丸不成席”之说。鱼丸之于福州人,就像馒头之于北方人,是福州人的“本命”小吃。它的原料是鲨鱼、鳗鱼或淡水鱼,去掉鱼皮反复敲打成鱼茸,后用红薯淀粉、精盐和蛋清混合而成,佐以猪骨汤、葱胡椒、醋、等调料。圆润的一颗白球,内包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馅,一口下去,谁不得说一句“牛”!

“扔地上蹦起老高,纯手工打制”,潮汕人用一颗手打牛肉丸征服了八方食客。

手打牛肉丸是极具古代中原特色的风味菜肴,源于周代八珍之一的“捣珍”(又名梼珍)。据《礼记·内则》言:“取牛、羊、麋、鹿、獐之肉,必脄,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熟出之,去其皽,柔其肉”。

手打牛肉丸由人工手执双木棒轮流上下捶打至呈淡红色胶状肉浆,捶打只改变牛肉的物理结构,肉浆保持较长的肌肉纤维,从而在成丸后产生强韧的弹性。丸内有不规则气泡,入口有弹压感。食用时,将牛肉丸放入烧开的牛肉或牛骨汤水煮至牛肉丸浮起,加入蒜蓉油,芹菜及调味料,配以辣椒酱或沙茶酱,味道更佳。

“狮子头”是淮扬菜系中的代表名菜,始于扬州,是南方人所喜欢的一道菜。早在开国大典的时候,它就被列为国宴,并且还是国宴中的重头菜。并且一直有着“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

三肥七瘦的猪肉、河虾和大闸蟹黄,做成硕大的肉丸子,在高汤中盖上菜叶,慢火焖炖几个小时。炖足火候的狮子头,肉丸里的肥油浸出,食材的味道互相渗透水乳交融。这样的狮子头嫩如豆腐,不能用筷子夹,要用汤勺舀着吃,肉透蟹鲜,肥且不腻,入口则化,汤汁胶浓,青菜爽快。

猪血丸子又称血粑豆腐或猪血粑,是湖南省邵阳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它以豆腐为主料,配以适量的猪血和猪肉制成。每年进入深秋之后,就是邵阳家家户户的“女主人”最忙活的时候,每家每户杀“过年猪”、打豆腐,做猪血丸子,以供数月之需。只要你有机会来到邵阳,不管是做客、经商、还是观光旅游,就一定要尝尝这里的猪血丸子。听老人说做猪血丸子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为它富含植物蛋白质和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咸淡适度,腊香可口、易于保藏、食用方便,所以代代相传,形成了鲜明的乡土特色。

珍珠圆子是湖北沔阳(今仙桃市)著名的汉族小吃,系著名的“沔阳三蒸”之一。沔阳珍珠圆子是以猪瘦肉、肥肉做成的圆子,再滚以糯米蒸制而成,圆子蒸熟后,外面粘的整粒糯米发光油亮,形似珍珠,因而得名。沔阳蒸菜大都作为筵席中的大菜上席,故江汉平原素有“不上格子(指蒸笼格)不请客”的习俗。这些菜多以小蒸笼上席,传统的蒸笼一般直径17 厘米左右,小巧精制,俗称“垛笼”。

做珍珠圆子,最好用肥瘦三七开的肉做馅儿,太瘦不够滑润,太肥则口感油腻。圆子蒸熟之后,口感软糯适中,滋味鲜美可口,外层包裹的糯米粒粒竖起,晶莹洁白,油亮发光,真如颗颗圆润的珍珠一般让人忍不住想下筷。

家常的汆丸子,选料可荤可素,肥瘦相宜的猪肉丸,鲜嫩弹滑的鱼肉丸,白净滑溜的鸡肉丸,清香可人的荠菜丸……汤里还可以放些时鲜青菜。一碗汆丸子,味道鲜美,汤水清淡,不加过于繁杂的调料,刚好能尝到食材的本味。

小小的一颗丸子也包含了大家的美好愿望——团团圆圆,万事圆满。
声明 |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文章所使用的字体或图片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删除。

来源: 科普中国 综合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