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至25日,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单位会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赴贵州开展了两期研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是在协会科普研学专委会指导下,以“大国重器+古海洋生物+非遗文化”为主要内容,融科学知识、科学家精神、科学综合能力为一体的示范性科普研学活动,是助推“双减”构建社会合力新格局的一项重要举措。

1龙年探寻“贵州龙”

“胡氏贵州龙”是我国最早发掘、研究并确立名称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同时也是亚洲首次发现的原始鳍龙类化石。在充分了解古生物化石特性、成因以及三叠纪生态环境等知识后,参加科普研学活动的同学走进贵阳师范大学的古生物实验室,亲自体验了3D建模贵州龙和古生物化石拓片的制作过程。接着,同学们前往兴义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亲手挖掘埋藏在地下的贵州龙化石以及古生物化石和菊石,并制作相应的化石模型。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化石修复室,同学们亲眼见证了化石修复的过程,并在专业修复师的指导下,他们亲手打磨和清理“三叶虫”化石,践习古生物学家的工作日常。

2探秘大国重器,传承科学家精神

FAST驻场科学家以《FAST工程介绍》为题,为同学们介绍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原理、运行机制、工程建设及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实地参观天眼,使同学们对这一伟大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实践环节,同学们亲自动手组装FAST模型,通过过程中发现问题、实验中检验所学、试验中验证所想,从而切实提升了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走进南仁东纪念馆,同学们聆听了南仁东先生的故事和“中国天眼”建设波澜起伏的经历。“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如火种,种在祖国花朵的心田。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学习了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

3非遗文化的科学密码

牙舟陶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牙舟镇的非遗文化,是中国十大名陶之一。在非遗传承人的直接指导与教授下,同学们亲自参与实践操作,深入体验黔陶制作的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大家不仅亲身感受到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智慧与魅力,还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代科技与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示范性科普研学活动由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科普研学专委会指导,新华网、中国科技教育联合科普研学专委会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

来源: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