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是鲟形目鲟科鲟属的鱼类动物。其体长梭形,胸腹部平坦,尾部细;头呈三角形;吻尖长,微上翘;口下位,横裂,能自由伸缩;唇具乳突,鼻孔大;鳃弓肥厚,鳃耙呈棒状,排列稀疏。

中华鲟在中国的分布较广,海域北起辽东湾,南到珠江口等地均有分布。中华鲟主要生活在长江和近海,属于底层、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中华鲟最长寿命可达40龄。

图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截图

中华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于极危(CR)保护等级 ,在中国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既是介于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研究生物进化以及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华鲟最早出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中华鲟最大可达500千克以上,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因其产地为中国东部,故名中华鲟。

分布范围

中华鲟在中国的分布较广,海域北起辽东湾,南到珠江口等地均有分布,也分布于日本、韩国和老挝。

中华鲟是鲟形目中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以长江出产较多。

中华鲟是鲟鱼中分布最南的物种。在中国,该物种历史上曾在黄河、长江、珠江、闽江和青塘江中发现。然而,它已在黄河、闽江、钱塘江和珠江中灭绝。该种也从长江上游三峡大坝上方灭绝,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黄东海沿岸(长江水系)。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主要价值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整理 | 子舒

审核 | Yang

编辑 | LYJ

来源: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