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一期我们讲述了冶金学家魏寿昆先生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地质学家张文佑先生。

科学家故事第3期-地质学家—张文佑

1909年8月31日,张文佑出生于河北唐山。1930年,张文佑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并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10月,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34年,张文佑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来到李四光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开始在浙、赣、苏、皖、黔、湘等省进行地质考察。1937年,张文佑对广西山字型的研究是地质构造的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方法的首次成功尝试。除构造地质和地层外,研究领域还涉及花岗岩原生构造,石灰岩地区的地下水,以及煤、钨、锡、钼、铜等矿产。1956年,张文佑主编了新中国的第一幅大地构造图(1∶800万),并于翌年完成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编图时采用的是大地构造物理学与沉积建造-岩相古地理分析的“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把构造体系分为属基底断裂范畴的和属盖层滑动范畴的两类,时间序列上则用三大构造层表示中国大地构造的历史发展。同年又赴青藏高原进行格尔木-拉萨路线的地质调查,提出了青藏高原是扇形山体的想法。50年代中期,张文佑首先提出有一个鲁中断裂带(后称之为郯庐断裂带)以及该断裂带上产有原生金刚石的论断,之后在该带上找到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原生金刚石矿床。1956年他考察柴达木盆地之后,提出隐蔽区才可能出油的论断,并为勘探实践所证实。接着他提出中国东部包括冀中、松辽等大型厚层沉积盆地有生油远景的见解,参与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基地由西向东移的战略决策,并因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突出工作,成为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得者之一。1973年,张文佑在汲取板块学说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的断块大地构造图(1∶1000万)。1974年,张文佑提出了“断块构造学说”,并把它发展成为一门以线形构造为本、以槽台学说和地质力学为体、以板块学说为借鉴,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指导的大地构造学说,并因此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张文佑提出的“定洼探边”、“定洼探隆”的观点,提高了油气储采比,开创了油气勘探的新局面。1983年,张文佑领导和主编了“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500万)”,系统全面地表示出中国及邻区的断块大地构造格局。张文佑的座右铭是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攀登。他遵循当时中国科学院“任务带学科”和“出成果、出人才”的方针,在完成国家任务过程中进行学术创新,培养开拓性人才,并身体力行地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1983年,春节刚过(正月初七),张文佑前往晋北高原调查地下水,同年8月,太原西山一号孔出水,翌年4月,2号孔出水。同年深秋,他赴山东黄县勘察水利资源,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野外调研工作。1985年2月11日,张文佑病逝于北京,享年76岁。

来源: 天津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