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好!我们迎来了腊月里第一个节日——腊八节。在这个冬日里,让腊八节的暖意温暖我们的心,在凛冽寒冬里共同期待着春节的到来!让我们的《科普视窗》继续陪伴在您的身边,一起奔赴知识的殿堂,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科普话题吧!

最近全国各地都进入流感高发期,不止是老人小孩,就连很多成年人都纷纷中招,门诊输液大厅的病人也急剧增加。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输液治疗似乎已经成为不少百姓治病的第一选择。好多人患了感冒、拉肚子、咳嗽甚至牙痛等病症,为了追求快速见效,来到医院就要求医生输液治疗。在他们看来,输液见效快,很快就能“药到病除”。2019年我国医疗输液使用量为105亿袋(瓶),人均每年使用7.5袋(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式,但很多人对这种方式存在着错误认知,认为输液一定可以缩短病程,使病好得快一些,还能减少天天服药的麻烦。**事实上输液存在着很多危害,不能乱输液。**在202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给药占55.1%、口服给药占36.6%,**有将近一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输液相关,远超于口服给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有专家调查发现,有95%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滥用输液已给人们带来健康隐患。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视频来了解一下吧!

通过视频了解到,**输液是指通过患者静脉给予液体或注射药物,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挥药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输液在治疗某些疾病和挽救患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输液,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起效迅速,通常用于无法使用或不宜使用口服药品的患者,以及某些药品只能静脉注射使用的情况。但是过度的输液治疗,不仅不能改善患者治疗效果,还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还会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成本。

一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始终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给药原则。**事实上,临床上输液主要适用于昏迷、急性肾功能衰竭、水和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下无法或者不适宜使用口服药物、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者要求禁食的患者,还有就是某些治疗性药物仅有注射剂型的特殊情况。输液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虽然输液的效果很快,但是输液对身体也存在着危害:

1、输液中的微粒包括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玻璃屑、橡胶瓶盖中的微粒,输液袋、输液管中的塑料微粒等。即使应用终端滤器,也很难完全避免微粒进入机体。这些微粒进入血液循环后易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坏死或引起肉芽肿。

2、输液是一种侵入性及有创性的给药方式,与口服给药相比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如静脉炎、过敏反应、空气栓塞、急性心衰、肺水肿、热原反应。

3、过度输液往往伴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过度使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治疗,人体自身免疫力会下降,久而久之将会陷入药物不起效甚至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输液的合理化使用,也出台了相关制度进行规范。**输液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盲目选择输液治疗,不合理地使用输液会让你的健康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只有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科学合理用药,才能更好的对抗疾病,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这期的科学小知识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栏目,可以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关注我们!下周同一时间我们还在这里等着你们哦!

视频转自:科普中国

文字编辑整理:张涛、苗萌

视频剪辑整理:董印立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 |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文章所使用的字体或图片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删除。

来源: 天津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