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将至,特别是近期计划去“尔滨”的小伙伴,从内到外的续命保暖服都要穿起来了。但是,市面上各种“黑科技”的保暖衣,如气凝胶抗寒服、智能调温服、红外蓄热羽绒服等,这些概念早已让消费者看的头晕眼花,不知如何选购。
作为人类的“第二张皮肤”,厚重的保暖服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对轻薄、舒适和美观的追求,一系列轻质保暖的新材料涌入大众视野,如轻质低导的气凝胶材料、相变调温材料和远红外发热材料等。
什么是气凝胶?
有很多商家宣传“航天级材料——气凝胶制造”“薄薄一层比羽绒还保暖”的气凝胶抗寒服,和普通羽绒服相比确实很薄。
气凝胶作为一种纳米多孔材料,其内部80%以上由空气构成,因此该材料密度最小,导热系数最低。良好的隔热效果使其成为高效防寒服装的重要选材,未来发展前景较好。然而,就目前的气凝胶材料来说,其成本较高,机械强度较低,易碎、易粉化且大多不耐水洗,通常需要和其他材料如纤维等复合使用,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什么是相变调温材料?
相变调温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蓄热调温材料,通过感知外界温度发生相态变化,进而吸收或释放热量调节服装内部温度。在防寒保暖服装中多用液-固转变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当相变材料施加于服装材料时,往往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封装,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露。此外,受材料相态变化的影响,其使用时间有限。
什么是远红外发热材料?
“保温储热”“在衣服里建起一堵‘锁温墙’”的红外蓄热羽绒服一般是使用远红外发热材料,当它吸收到人体产生的热能后,可将其转变成一定波长的远红外线,再辐射于人体,从而达到防寒保暖效果。最近很火的黑金羽绒服也是采用这种原理。然而,远红外发热材料效果受制人体散发的热量,一般可提升温度2~4℃;极寒环境中,该类材料升温保暖效果会因人体发出的热量减少而下降。
其实,无论是采用传统意义上利用棉、毛、羽绒等材料制备的防寒保暖服装,还是其他的“黑科技”,要实现服装保暖,要具备两点:一是有效吸收人体挥发的汗水,防止蒸发吸热带走能量;二是通过静止的空气降低热传导和热对流。
面对花样宣传,消费者怎么能够不踩雷,挑选到合适的入冬装备?
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从自身实际出发相当重要。不管线上还是线下购物,不要轻易听信商家宣传话语。
首先要看成分标签,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如贴身衣物尽量避免纯化纤类,可以选择羊毛,羊绒类产品。
再看品牌,尽量选择有知名度的老店或品牌,其信誉度高,经得起消费者检验,基本不会出现较大的纰漏。
三看价格,不要为图方便购买严重低于市场均价的服装,里面往往存在看不见的“坑”。
来源: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