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冠疫情可能在本月出现回升# #JN.1变异株将成我国优势流行株# 等话题登上热搜,很多人关注。

有网友表示,“支原体、甲流、乙流……我轮流被折磨个遍”“前脚乙流发烧还没腿,后脚新冠变异株JN.1又要来了”……

JN.1变异株来袭,新冠疫情可能在本月回升

1月14日,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介绍,近期多渠道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后全国新冠疫情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JN.1变异株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受国外JN.1变异株持续输入、国内流感活动逐渐降低和人群免疫水平下降等多因素影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可能在本月出现回升,JN.1变异株大概率将发展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株。①

1月15日健康时报通过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数据查询,从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15日,JN.1变异株在上海、福建、成都、香港、中国台湾等报告的病例中检出127例。②

1月15日国家生物信息中心JN.1数据:127例 健康时报制图

而在1个月前(2023年12月14日)健康时报通过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数据查询,此时JN.1变异株在上海、福建、中国台湾等报告的病例中检出仅13例。

2023年12月14日国家生物信息中心JN.1数据:13例

仅从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来看,意味着仅短短一个月时间,JN.1变异株监测从13例增加到127例,增加近9倍!

JN.1让欧美国家迎来第二波新冠感染潮

2024年1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了关于新冠病毒主要毒株及其比例的更新数据。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从12月24日到1月6日,JN.1毒株占据了美国新冠病毒检测中的主导地位,占比高达61.6%,成为美国最常检出的新冠毒株。

美国面临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第二高感染水平,相关的急诊室就诊人数、住院率和死亡人数也在持续上升。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截至2023年12月30日的数据,过去一周(2023年12月24日-30日)美国因新冠而住院的人数达到34798人,同比增长20.4%。新冠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也在过去一周内增长了12.5%。

同时,欧洲国家新冠疫情监测数据也显示了JN.1变异株感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呈现上升趋势。据英国健康安全局披露,JN.1已经成为英国目前增长最为迅速的毒株,超越了以往任何毒株。2023年12月18日,欧盟发布了最新的疫情报告显示,目前流行的BA.2.86谱系即JN.1毒株,占比最高达78%,在欧洲多个国家,JN.1都成为主要流行毒株。

此外,亚洲地区的疫情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印尼等地区。

我们真正要当心的是这2件事!

面对疫情JN.1变异株在全球的增长形势,以及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我们真正要当心的是这2件事:

1. 多地出入境迎办证高峰,当心境外输入

1月14日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在线旅游平台同程旅行1月11日发布《2024年春节旅行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春节假期2月8日至2月17日之间出发的机票搜索热度同比上涨近2倍,其中国际机票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近7倍,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多地出入境大厅办理出入境证件的人群也十分饱和。浙江杭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出国(境)大队相关负责人1月6日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表示,出入境大厅办理业务的队列至少排了10多米,工作人员加班到当天13:30才把上午的业务办完。这也是近一个月以来的常态。

1月7日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民生路办证大厅人头攒动。上海市公安局微信公号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分别致电北京市多区可办理出入境业务的单位,接线工作人员均表示,“由于出入境业务需要线上先预约后办理,目前近半个月的网上预约名额均已饱和”。出境游火热,可能存在的疾病传播风险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③

2. 当心新冠感染叠加其他呼吸道疾病

当前呼吸道疾病高发,不同呼吸道病原体没有交叉免疫,可能同时或交替感染。原本感染支原体、甲流、乙流就已经很难受了,如果此时免疫力低下再感染新冠变异株,可谓是“雪上加霜”。

1月1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冬季是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包括甲流、乙流、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支原体等,这些病原体感染后建立的免疫不持久,可以反复感染。同时,这些病原体没有交叉保护性免疫,可以同时感染或交替感染。

短时间内重复感染,由于感染建立的免疫仍然存在,病情常常更轻;但不同病原体同时感染时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尤其是呼吸道免疫屏障受到损害,细菌感染风险加大,尤其是老年人、幼儿及有基础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恶化。①

本文综合自:①2024-01-14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②2024-01-15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数据查询③2024-01-14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多地出入境迎办证高峰,春节出境游这些事项不容忽视》(刘颖琪 孔天骄)

来源:健康时报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