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读到一篇由杰里米·米勒在hakaimagazine上的文章,深入探讨了陆地排泄物如何对海洋哺乳动物产生致命威胁的医学难题。文章从加利福尼亚海狮和南海海獭的尸检实验开始说起,解析了一系列罕见疾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日益严峻影响。


图源: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海洋哺乳动物中心的病理学主任帕德雷格·迪格南(Padraig Dignam)指出,肌囊虫病病例在过去几年内急剧增加,由2010年的一例上升至2015年后接收的100多例。肌囊虫病由尼欧罗纳肌囊虫引起,这种原虫通常寄生在弗吉尼亚负鼠(Virginia opossum)身上,然而,如今在海狮中的传播却变得相对普遍。除此之外,文章举了多个例子,提到了其他陆地传播的病原体,如细菌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等,这些都在全球范围内对海洋哺乳动物产生了影响。

陆地疾病频繁传播至海洋哺乳动物的现象,引发了研究人员对这一医学现象的高度关注。许多看似孤例,但是传播途径或许有许多相似之处。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卡伦·夏皮罗(Karen Shapiro)是病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副教授,她强调陆地疾病的增加与城市化及其对栖息地的改变密切相关。城市和郊区景观,给诸如负鼠、流浪猫、老鼠等许多病原体的陆地宿主提供了丰富的藏身之所,这些动物在人类改变的景观中蓬勃发展,成为疾病的潜在“储备者”。随着城市扩张,这些动物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因此它们传播的病原体也更为频繁。

由于城市化导致的土地表面硬化、逐渐不透水,所以病原体更容易进入河流、溪流和海洋。这种径流使得海洋哺乳动物,尤其是生活在城市海岸线或主要河流口附近的动物,暴露于各种病原体中。文章提及的中国研究表明,在城市雨水径流区域,弓形虫病的流行率是其他地区的两到三倍。大气河风暴引起的冲刷事件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导致海洋哺乳动物暴露于大量污染物和病原体。

作者最后强调气候变化对这一问题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大气河风暴引起的降水增加导致径流量加大。全球海洋吸收了90%的过度变暖,使海洋成为一个病态的环境。作者认为这一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因为40%的全球人口居住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内。

图片 【思考题】学而时习之

Q1: 海洋哺乳动物陆源病原体传播的分子机制是怎样的?在陆地动物产生的病原体如何在海洋哺乳动物中传播的层面上,有没有新的分子机制和生物途径的发现?这些机制对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治疗方案有何启示?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海洋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增加它们对陆源疾病的易感性?

Q2: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哺乳动物免疫系统的变化是否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导致它们更容易受到来自陆地的病原体侵袭?这对于预测和管理未来的疾病传播具有哪些关键信息?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编译 | Wendy

排版 | Sara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