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卷草纹饰即茛苕纹。茛苕为一种地中海植物,外形特点为叶子宽大,叶边带刺,有的端部卷曲,象征智慧、艺术与永恒。茛苕纹以藤蔓为纽带,以叶片为主体,以花蕊为点缀,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感,给人以动感奔放、具有生命力之感。撰写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建筑十书》认为,茛苕纹用于建筑装饰,源于古希腊雕刻家卡利马科斯的创作灵感。事实上,学界多认为茛苕纹起源于古埃及的莲花纹,而后者的叶饰部分在古希腊发展成为茛苕纹。受中亚希腊化以及佛教东传影响,茛苕纹跨越了欧亚大陆,于公元5世纪左右传入我国,并且以半棕叶纹或涡卷纹的形式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沿用。
作为明清皇宫的紫禁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其西式建筑以及部分清代建筑的装饰纹样中,就包含了西洋卷草纹。
灵沼轩为故宫内仅有的两座西式建筑之一,建筑位于故宫东六宫,前身是始建于明代的延禧宫。延禧宫在历史上数次遭受火灾并重建。而在咸丰五年(1855年)的火灾后,所在基址一直为废墟。1909年,清政府决定在此处兴建一座不怕火的建筑,并取名灵沼轩。由于清政府国库空虚,工程从1909年开始,至清政府被推翻,尚未完工,且未完工状态留存至今。灵沼轩以钢、石为核心材料,造型源于德国设计师之手,因而具有一定的欧洲风格。其纹饰的风格特点之一,既包含了西洋卷草纹,且以明间(正中的房间)前的雨棚立柱为典型。
该立柱造型类似于古希腊多立克柱风格,主要特点为:柱头、柱座犹如圆锥台,且有若干凹槽纹,柱身周圈有茛苕纹,柱高约为柱底直径的5.5倍。茛苕纹在柱身均匀分布为4组,每组最底部为叶柄,最上部为花蕊,其间为十余片茛苕叶竖向首尾相连。对于每片茛苕叶片而言,其正中的叶脉向下伸展,且与底部叶柄共线,所有叶脉纹路清晰优美;对于不同的茛苕叶而言,中部区域的叶片优然挺立,两侧区域的叶片或呈凹形向上伸展、或呈凸形向下卷曲,整体造型栩栩如生,充满艺术美感。
位于西华门内的宝蕴楼,为故宫内另一座西式建筑,其建筑装饰亦用到了西洋卷草纹。宝蕴楼于1915年在清代咸安宫旧址上建造,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式样为典型的西洋建筑造型:白色的立柱与阳台、线条挂板式红色外墙、绿色直线型斜坡屋顶。宝蕴楼在民国时期为文物库房,现为故宫博物院院史展陈及对外接待场所。宝蕴楼配楼的室外台阶栏杆,其上、下横杆之间为茛苕纹装饰。纹饰整体表现为枝条呈S形延伸,末端则伸出大小不一的茛苕叶。各叶子涡卷纹明显,叶脉非常清晰。尽管叶片不多,但枝条连绵不断,具有纤细美丽、轻巧飘逸的活力。其装饰犹如藤蔓,茛苕叶则仿佛在上面生长,叶脉也随着漩涡纹饰变化。整体纹饰繁简相宜,变化灵活。
除上述西式建筑外,部分清代宫廷建筑装饰也用到了西洋卷草纹。例如位于故宫御花园西侧的漱芳斋。漱芳斋曾为皇子居所,清代乾隆皇帝继位后,将其改造为宴集演戏之场所,而建筑内部的装饰在历史上也经历了改动。现存建筑平面为工字形,由前殿、工字廊、后殿组成。其中,前殿西侧的落地隔罩纹饰为光绪时期安设,其纹饰则包含了西洋卷草纹。
该隔罩为楠木制作,底层为鱼鳞状纹饰,均匀密布又有镂空感,不仅有利于室内采光,还可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鱼鳞纹之上,为粗大的缠枝纹饰缠绕。对于各个区域而言,其多以正中的牡丹花为对称轴,在牡丹花两侧均匀分布纹饰。牡丹花是我国传统的吉祥如意花,其叶片本来是以花蕊为中心,在四周向上伸展绽放,但在此处被替换为叶片硕大、上部翻卷的茛苕纹。类似的,起衬托氛围的缠枝上,也包裹有连续的树叶,且有若干树叶伸展、上卷,而此上卷的叶片即为典型的茛苕叶。隔罩纹饰总体夸张、奔放,富有动感,而其中的茛苕纹起到很好映衬作用。由此不难发现,茛苕纹由西方传入我国,在清代又被用于宫廷建筑后,逐渐与中国的传统吉祥纹样融合,但是其“西方卷草”纹饰的特征被保存了下来。
来源: 江苏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