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华网联合推出《小家大事-北京科学榜样》跨年系列,让我们共同走近优秀科技工作者,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科技的魅力。今天,我们将走近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第二十五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杨仁锋。
人物名片:杨仁锋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单位专家
第二十五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敢试敢为 寻求突破
一进到杨仁锋的办公室,一摞摞手稿映入眼帘。杨仁锋向我们介绍着手稿上经过不断推演、不断修改得到的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我们的思绪也随他到达了辽阔的大海上。
“海洋油气田高效开发技术的突破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新问题-再逐渐完善解决-迭代升级的过程。从简入繁,再由繁入简,历经磨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杨仁锋介绍。他的第一次技术突破便起源于这样反复推敲的深水油田项目。
“当时参加的第一个深水油田项目,作业者是一家国际顶级石油公司,技术实力强,行业影响力突出,刚开始合作时,对于我们提出的技术建议重视度不够。”杨仁锋回忆。“我接触项目时,刚入职不久,非常希望自己的技术得到认可,因此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心里暗自发誓要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深水油气田开发对技术精度的要求极高,杨仁锋在攻关过程中注意到以往常用的方法忽视了目标油田的一些特殊因素,因此将突破口确立在了提高数学模型预测精度方面。经过多次尝试,他终于成功地把原本忽视的因素融入进模型,大幅提高了预测精度,在理论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之后举行的技术研讨会上,杨仁锋提前给合作公司发了正式的邮件,详细介绍了油井见水预测结果、含水上升规律、产量递减规律,并明确给出了调整建议。最后,实践结果喜人:多口井预测结果精度极高,理论成果得以证实。杨仁锋逐渐获得了合作公司的认可,并多次获邀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技术交流中赢得了重要的话语权。
杨仁锋以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继续深入攻关,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两提一降”(提高产量、提高采收率,降低递减率)项目,在水驱油基础理论与动态预测方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获评“中国海油十大关键技术”,支撑中国海油2023年含水上升率、递减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助力原油产量再创新高。
杨仁锋表示,要深刻理解现有技术成果的适用条件,在消化吸收现有经验的基础上,遇到新问题,也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在保持技术自信的同时,仍需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做好基础研究,完善现有理论,用过硬的技术支撑油气田更高效的开发。
打破固有思维:持续积淀 灵感涌现
杨仁锋的工作重点不仅有老油田的挖潜,还有新油田的建设。不同类型油气田在开发技术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差异性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高黏原油—稠油。稠油开发主要采用热采的原理,通过提升温度使原油黏度降低,流动性加强。
这次珍贵的经验使杨仁锋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更开阔、更开放的思维,而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始终不放弃,在持续的积淀下才会有“灵光乍现”的瞬间。
海油人的担当:拓荒 开拓 探索
敢于突破、敢于挑战和敢为人先是新一代海油人的担当和使命。“年轻人对基础研究要更重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打好地基后,要沿着一个方向,深入地去开展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同时,我们也希望团队中的年轻人能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用系统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杨仁锋对后来者的期望。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杨仁锋始终敢为人先、敢想敢为,引领着热爱海油事业的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共同前行。在北京,还有许多像杨仁锋一样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在各个领域深耕,共创北京科技发展的未来。北京市科协将发挥“北京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北京科学榜样,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动能。
来源:新华网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