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明确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不仅对于预防其发生有重要意义,还利于医护人员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等高危人群的管理。
一、危险因素
近年来的Meta分析显示,6大方面是血液透析患者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
1.基础疾病:如合并糖尿病,慢性肺脏疾病以及有肿瘤、中性粒细胞低下的患者,其感染概率较大。相比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会高2.1倍。
2.导管留置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感染概率与导管留置时间有明显的关系,置管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大。
3.年龄:年龄偏大者及女性易于感染,>67岁老年女性在9个月内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发生率为38%,一旦感染,病死率更高。
4.低蛋白血症:透析不充分患者若发生低蛋白血症,则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大、进食差、营养摄入不等情况,加大感染概率。
5.操作不规范:医护人员执行操作时不规范(如封管方法、无菌操作)会增加感染概率,尤其1个月内护理干预≥4次,置管次数增多(尤其是股静脉置管),会更加升高感染概率。
6.其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导管相关感染史、中心静脉病变、透析导管材料有问题以及伴有导管功能不良或栓塞的情况。
二、预防措施
1.医护人员在进行置管前,应准确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对于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可采用腹膜透析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半永久置管的应用。
2.如果对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建议尽早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在内瘘成熟周期3~4个月后,再使用中心静脉置管,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CRBSI发生风险。
3.对于紧急实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可以在进行临时置管的同时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以便缩短临时置管留置时间,降低发生CRBSI风险。
4.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无论是置管过程中,还是置管后的导管相关护理中。
5.在置管期间,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置管状况和感染风险,密切观察穿刺点情况。若穿刺点周围伴有红、肿、痛、热以及脓性分泌物,建议将分泌物留取,以便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根据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菌种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6.注意细节问题,比如保持病房内温度适宜,定期检测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便掌握患者的凝血状态。
7.由于气温等原因,患者容易出汗(尤其夏天),建议医护人员缩短换药时间。同时,需要观察了解患者身体是否潮湿,避免因抗过敏敷料粘性过强,而不易及时发现穿刺点周围的出汗现象。因为增加换药频率,可尽可能预防患者发生导管局部感染,进而降低CRBSI发生风险。
8.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置管相关知识宣教,使其了解对定期维护导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对穿刺点进行观察和护理,发生任何异常情况时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9.医院应健全医院监控系统,采用具有强抗病菌附着能力的硅胶类胶管。并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知识培训,规范其相关操作,缩短导管滞留时间。
三、小结
总而言之,中心静脉留置是临床的临时性血管通路,虽然优势在于创伤小、有效、安全、费用低、操作简单,但其易出现CRBSI,严重影响操作的实施,还可能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因此,了解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防控CRBSI的发生,对临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