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科学技术馆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作用,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要求,持续加强平台建设,努力提升自身科普服务能力,促进优质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现将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报告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年度科普服务工作总体概况

天津科学技术馆作为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常设展厅1万平方米。截至目前,2023年累计开馆254天,接待公众超74.5万人次;宇宙剧场和小天象厅共放映1058场,开展演示项目、微讲堂及科学秀活动1211场,直接受众7万余人;举办馆内其他科普活动及线上网络科普活动超2300次,累计受众约580余万人次;“院士来上课”等特色活动入选2023天津市全域科普“四全”品牌;全年面向百姓开展丰富多样科技志愿公益服务超过430场,为市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

(二)实施青少年科技教育提质工程,助力“双减”工作落实见效

一是着力构建“两主一辅”全域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推动《关于加强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落地落实。与天津市教科院、东丽区教育局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与南开区教师发展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展战略合作,与耀华中学签订馆校共建协议,推动科技馆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外教育主阵地作用,形成科普场馆、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体系。

二是服务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成长,积极贡献科技馆力量。实施2023年英才计划,组织教师、学生、家长近千人参与活动。期间邀请袁亚湘院士、航天五院专家、牛津大学教授等多位学术大咖,为青少年作科普报告,举办“共绘科学家精神”活动等,提升学生视野。组织开展高校科学营“科学家进中学”活动和“科普资源助力‘双减’——我和科学家面对面”京津冀联合行动系列线上活动,为青少年提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实践机会,邀请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14位专家组建专家报告团,走进全市中学开展科普报告会21场,累计8万余人次参与活动。创新举办“青少年科创计划”,确定了以张伯礼院士为代表的20名培养导师,从全市83所参与中学的487名学员中遴选100名学员进行培养。

三是依托活动搭建交流共享平台,提升科技馆服务能力。举办第九届天文科学课程教师培训,为来自全市100余名天文教师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天文教师教学水平,拓宽了中小学生整体素质拓展兴趣面。开展“津彩阅读”读书活动2022年优秀获奖作品展示活动,推送科学幻想绘画优秀作品209幅、青少年主题演讲视频47条,累计浏览量1.2万余次,为青少年搭建了资源共享和合作平台。天津市青少年无人机科学营顺利举行,天津市近百名青少年参与培训并动手组装无人机,接受无人机操控培训并进行飞行实践,更加深刻地认识科学、崇尚科学,树立了科技报国志向。举办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开展教师交流暨进校园示范活动,全市71所中小学校1000余学生小组参加,反响热烈,收效显著,为青少年“双减”教育课后实践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帮助。

四是搭建科技赛事活动平台,助推科技馆业务整体提质。举办第37届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带队参加全国决赛,取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专项奖7项的优异成绩,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举办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天津赛区预赛,并组织天津代表队参加全国决赛,3名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开展2023年亚洲青年领袖论坛天津市选拔活动,从全市18所学校的103个作品中评选出7名最佳领袖参加国际交流活动。顺利举办五项学科奥赛,赛事组织模式愈发完善,全市参赛学生超过3200人,进一步提升了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参加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并斩获佳绩。举办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天津赛区比赛,全市20所大学、60所中学的2000余名选手参赛,通过搭建多口径、广视角的赛事活动平台,让更多青少年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和项目研究,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三)发挥全域科普主阵地作用,举办各类主题科普活动

一是举办综合性主题科普活动。成功承办天津市第37届科技周主场活动,同期举办天津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天津市青少年无人机嘉年华、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科技周青少年智能科技邀请赛、天津市科普讲解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并开展科普展演、潮物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打造集科技赛事、科普活动、展示路演为一体的“1+4+N”系列科技活动,强化科普、科技教育面向公众的赋能体验,吸引了更多企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其中。全国科普日期间,科技馆举办“小小科普辅导员”汇报展示活动及“大学生科普实践”等多种形式科普互动活动,直接受众超过1000人,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二是做实科技创新服务品牌。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全国32个省区市组织动员1924个企业的5702个项目报名,超过1.7万名企业科技人员参赛,199个创新项目团队到津参加总决赛。赛事规模、办赛水平再创新高,天津科技馆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圆满完成2023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年会。本届年会集开幕式、专题论坛、工作坊、实践路演、参观调研为一体,来自全国1300余名科教工作者齐聚天津,龙以明院士、武向平院士、教育部和全国各地科技教育领域的顶尖专家60余位出席相关活动并作专题分享。品牌赛事为公众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在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效果。

(四)加强新媒体平台矩阵宣传,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一是营造浓厚新媒体科普宣传氛围。为增强科普读者粘性,营造科普宣传新氛围,天津科技馆公众号持续发布“科学向日葵”168期,拓展推出读古诗学天文、科学课解决问题等栏目,全平台点击量达30万余次。举办“科技馆里庆元宵,甘疆沽上共此时”科普猜灯谜活动,活动共吸引了线上线下2.4万余人参与。举办第24届天津市大学生天文节和第8届天津市中小学生天文节,开展星空天文社22次、中学生天文班6次、天文讲堂5期,其中“中秋赏月共此时”活动联合上海天文馆、深圳西涌天文台开展直播赏月,20余万公众直播观看,直播画面被央视网转播,全网观看量达701万,激发公众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二是做强多媒体宣传品牌。持续提升科普天津云平台功能,完成日常活动申报2万余场、第37届科技周活动申报1.6万余场,科普天津云平台作用充分彰显。配合完成市科协官网及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运行维护工作,累计在14个平台编发信息5000余条,阅读量超2000万人次,上线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等专题,各类新媒体综合排名持续位居中国科协科学传播榜前三。围绕科技馆本职业务,持续优化科普信息化服务阵地。上线科技馆微信小程序,打通支付宝、微信活动预约,搭建项目114个、公益活动项目11个,服务公众32663人次;通过科技馆官网平台,优化竞赛平台的智能化保障,完成9项综合性赛事的功能搭建、部署等综合管理流程,服务3400余人。加强与各类媒体合作互动,邀约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今晚报等权威媒体,北方网、网易新闻等新媒体,推出“媒体上的科技馆”线上专栏,采访播出科技馆各类活动近50次,借助媒体力量讲好科技馆故事,发出科技馆声音,提升科技馆社会形象。

(五)持续开展志愿服务,助力科学普及均衡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全年开展科技志愿活动28次,累计服务时长11298小时。加强科普辅导员业务能力提升,组织活动研发、讲解技巧等培训10次,1名科普辅导员在第八届天津市科普讲解大赛中获“天津市十佳科普使者”称号,1名科普辅导员在天津市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获三等奖、在首届京津冀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获优秀奖,培养了科技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举办“世界气象日”“国际减灾日”等主题志愿活动,实现科普活动数量质量“双提升”。

二是持续加大“一老一小” 服务、脱贫攻坚辐射范围。与津南区科协连续多年合作开展“银龄科普活动”,至辛庄镇、北闸口镇等地多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年累计到天津市聋人学校、平山道小学、宁河板桥小学等14所学校开展馆校共建活动52次,开展科普课程60节;此外,走进津南区5个社区,在宁河区、静海区、蓟州区为留守儿童开展“明天•花朵”科普项目,累计超1500人次参加系列志愿活动。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向新疆和田地区、甘肃省合水县以及武清区帮扶村捐赠科普资源累计80余万元,促进帮扶地区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六)严格科普经费使用,多角度提升干部整体质素

2023年,天津科学技术馆财政公用经费及运行保障经费940.4万元,用于场馆日常运行及安全保障等;免费开放专项经费891万元,主要用于展馆维护、提升改造及科普资源采购等方面;非同级财政拨款专项574.5万元,主要用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竞赛及相关项目活动、全域科普信息化提升建设等方面。一年来,天津科技馆不断丰富科普活动内容及形式,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为推动科学文化普及不断贡献着力量。

天津科技馆现有专兼职科普人员161人,一直坚持多角度开展干部能力提升行动。举办“创新发展论坛”系列讲座2场、“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系列培训活动3场,组织员工参加市科协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系列培训10场、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线上培训6场。开展2名处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试用期满考核,选拔3名副科级干部,通过招聘方式吸纳研究生以上学历6人,进一步提升科普人员科学素养整体水平。

二、特色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院士来上课”活动两期。“院士来上课”活动开启我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第一课,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向平院士,分别作题为《认识我们的宇宙》《理解宇宙》的科普报告,选取天津一中和梧桐中学作为线下授课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进行授课。线下700余师生现场聆听报告,天津市各区中小学及对口援助雄安、重庆、新疆等相关院校师生累计1万余人次参加在线听课,这种新型授课方式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范围,更加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二是录制播出“天津科技大讲堂”节目。为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天津科技馆全年编辑整理录制了包括手术机器人、深海探测等6期节目,通过津云客户端、天视第六屏视频号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并举办相关演讲、访谈等特别节目,每期节目平均在线人数达2万人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举办“点亮精神火炬”天津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活动邀请饶子和、张伯礼、元英进、卜显和等8位院士寄语科技工作者,现场“党领导下的天津科学家”主题展、“全国创新争先奖”天津获奖者风采展、“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展区首次向公众开放,深入展示了天津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进展,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此外,为了广泛宣传展现天津科技工作者风采和科技创新成果,还持续在天津科技馆抖音号推送“致敬科技工作者”专题视频并同步到视频号,展现不同行业勤恳钻研的科学家们的精神风采,为公众搭建了公共文化服务新桥梁,目前抖音自建官方话题互动播放量超986万人次,持续位于平台热搜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是开展原创性科普主题活动。共开展冬夏令营8期,广泛联合馆外机构合作开办多主题科学营活动12期,开设“声鸣远扬”实验营、“创想之家”探客营等科学课程80余节,开展“小小科普讲解员”活动4期,开展“迎国庆 过中秋 庆丰收”“乌兰布统英仙之旅”等研学活动3期,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受众群体累计超180人次,活动增强了与科普小观众的粘性。

五是策划实施“中医饮食保健”系列活动。全年开展三期“中医饮食健康”系列科普活动。为公众普及蕴含在各个季节饮食中的科学知识,分享实用饮食食谱,引导公众注重合理饮食,保障身体健康,得到观众广泛欢迎和认可。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是开展科普工作经费不足。科普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和运维,包括活动场地租赁、科普器材采购、专业人员费用等。例如,天津科技馆主体建筑上方的球型建筑为宇宙剧场,装有870穹幕电影放映设备和电子天象仪,可放映全天域科教电影和天文节目。但自从1992年建馆以来,放映影片的胶片放映机坚持运作已经逾30载,由于资金不足一直不能得以提升改造或更换,无法开展更多、更好的科普活动,这也进一步限制了科技馆科普工作的发展和影响力。

二是传播渠道的限制。虽然目前科普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科普讲座、展览、网络媒体等等,但是传播渠道依然有限,无法触及更广大的受众群体,导致很多有科普需求的青少年群体,没有及时获取到相关的信息,如何通过新媒体等渠道有效传播科普知识,也是未来将要研究摸索的方向之一。

三是缺乏专业人才。科普工作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传播能力,就目前科普从业者的科学背景和传播能力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科普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以提升专业水平和科学传播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将通过拓宽科普传播渠道、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改善现状。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与支持,共同推动科普工作发展,让科学知识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

四、工作建议

一是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科普教育基地应该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升科普教育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同时,基地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如共同采购科普器材、共享科普人员和专家资源等,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此外,也可以通过建立科普联盟或科普合作平台等方式,促进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是注重科普教育基地的特色打造和创新实践。科普教育基地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在地区的科普需求,打造独有的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开发特色科普展览、举办创新科学实验课程等方式,吸引更多参与者,提高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普资源孵化。应重视青少年科教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潜力,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做好人才储备。同时积极探索新的科普教育模式,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开发新型科普资源,让科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进一步提升科普知识展现力和可操作性,为科普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津科学技术馆

2023年12月14日

来源: 天津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