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收到来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工作顾问杜晖贤(Freddrick Dubee)教授分享的一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最新研究。这项研究通过基因分析创建了“穿山甲基因地图”,揭示了世界上遭贩卖最严重的穿山甲物种——白腹穿山甲(White-bellied Pangolin)的盗猎热点和贸易路线。该研究利用基因组学方法,从活体穿山甲、以及非法市场没收的鳞片中提取样本,通过遗传信息的匹配,能够准确追踪白腹穿山甲产品从国际供应链到非洲盗猎地点的来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创新的研究有望为打击国际穿山甲贸易提供新途径,使执法机构能够迅速监测非法贸易并采取有效措施。研究结果还显示,尽管尼日利亚是主要的分销中心,但只有很小比例的穿山甲源自该地。为助力全球环境治理、为我国学者提供信息供决策参考,编译分享信息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们参阅。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基因分析揭示穿山甲盗猎热点和贸易路线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们使用来自活体白腹长尾穿山甲和非法市场上没收的穿山甲鳞片的样本,创建了世界上被走私最多的的哺乳动物——穿山甲的基因源头到目的地的“地图”。

打击非法穿山甲贸易一直是个难题:这八个不同的穿山甲物种分布在23个国家,总面积达到230万平方英里,它们的鳞片被用作传统药物在世界各地贩卖。非洲的白腹穿山甲通常被运往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

现在,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即利用基因组学来识别盗猎和走私的热点区域。根据2023年12月14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概述的这些发现和研究方法,执法机构现在可以追踪白腹穿山甲制品从国际供应链到非洲盗猎地点的地方。

这项研究的高级作者、UCLA热带研究中心的创始主任托马斯·史密斯表示:“遗传筛查只需几天,就能够准确地将动物的来源定位在大约方圆125英里内。”“比如,有人可以在香港的船上卸下一袋鳞片,你可以拿一片鳞片,确定它来自赤道几内亚的巴塔市附近的动物。”

为了追踪穿山甲从市场到栖息地的贸易,研究作者绘制了白腹穿山甲的基因组图,并从中非已知地区采集了这个物种的111个样本,以基因地图标记不同的地理种群。然后,研究人员从运往香港市场的穿山甲鳞片中“切取”基因材料——大约采样了100万只穿山甲。通过匹配这两个来源,他们能够确定盗猎最为严重的地区,并制作一张追踪贸易路线的地图。

他们发现,大多数鳞片首先被运往尼日利亚,这是主要的区域分销中心。然后,它们被运往包括中国、泰国、越南、老挝和新加坡在内的国家的市场。研究作者写道,这些发现为“打击国际野生动物贸易和指导打击走私措施提供了新机会”。

尽管尼日利亚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通往亚洲的出口中心,但史密斯指出,研究表明只有4%的穿山甲源自尼日利亚。

图片摄:非洲侠(绿会志愿者),2019年尼日利亚穿山甲非法贸易调研。©绿会融媒·绿会全球环境治理团队

这项研究数据涵盖的2012~2018年间,非洲的盗猎行为向东移动。2012年收集的鳞片最常与西非国家如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加纳相匹配。到2018年,大多数来自喀麦隆——特别是与赤道几内亚、加蓬和刚果共和国接壤的南部边界。次要的热点地区位于喀麦隆西北部,靠近尼日利亚边界,以及喀麦隆东部,靠近中非共和国边界。

非法野生动物全球贸易是由复杂的国际卡特尔进行的200亿美元的生意。从非洲的穿山甲盗猎者手中购买一只穿山甲大约需要花费大约250美元——在许多盗猎地区几乎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但大多数利润流向走私组织,研究人员和执法机构认为这些利润被用于资助非法武器贸易等活动,史密斯表示。

最近在新加坡的一次扣押行动中,共查获了18吨穿山甲鳞片,代表着“被杀害的动物的数量是一个真正难以想象的数字”,UCLA的詹·廷斯曼说道,她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也是热带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

“我们不知道有多少白腹穿山甲幸存下来,因为它们在野外研究起来非常困难,”廷斯曼说。“但我们知道这种收获水平是不可持续的,无论实际的种群规模如何。”

穿山甲是具有自己进化树分支的有鳞哺乳动物,它们的最近“亲属”,包括猫和北极熊。这种树栖的白腹穿山甲物种相对体型比较小,重3~4磅,体长不到一英尺;而其他一些陆生穿山甲可能长到80~90磅,约一只大狗的大小。

所有八种穿山甲,包括非洲的四种和亚洲的四种,都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对它们的鳞片、肉和其他部位的需求已经使得三个亚洲物种——马来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和中华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濒危物种。一旦这些亚洲物种变得稀缺,走私分子就将魔抓伸向了非洲的白腹穿山甲。

研究为追踪和绘制穿山甲盗猎提供了支持,这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合作的刚果盆地研究所的一项倡议。该研究所是史密斯的共同主任,总部位于喀麦隆的雅温得,包括两个雨林野外站。

新的这个研究为国际努力结束白腹穿山甲的杀戮和贸易带来了希望,廷斯曼表示。

“过去几年的发展令人鼓舞,”她说。“如果我们能够将我们的跟踪方法交到那些穿山甲最受威胁的国家执法人员手中,这将允许对非法贸易进行准实时的监测,并帮助制止它。”

【思考题】学而时习之
Q1: 这项研究聚焦从非洲到亚洲的走私链条,但是没有提到美国境内的穿山甲消费。事实上,历史上相当一段时间,美国等地对于穿山甲作为皮革材料的需求,曾驱动大量穿山甲猎杀和国际贸易。有数据显示,1950~1970年代,这种需求下,中国台湾地区每年有6万只中华穿山甲丧命,它们的皮革被用于满足国际皮革市场需求。

无独有偶,笔者也发现2016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的一篇研究也基于CITES数据库(1977-2014)得出重要研究结论:“美国在全球穿山甲贸易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是最频繁的贸易国,也是穿山甲及其制品最大的进口国。”“在全球穿山甲贸易网络中,美国是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贸易活动占据整个时期的最高频率和体量。”(见文末参考资料4)

但是近几年来,笔者发现如今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并未提到这一事实。对此你怎么看?拓展开来,从科学伦理的角度来说,如何识别+克服各种最新研究或媒体报道中可能被默认的bias、或刻板印象?

图片来源:《全球生态与保护》期刊

Q2:在穿山甲鳞片流通的国际供应链中,尼日利亚被揭示为主要分销中心,但仅有4%的动物来源于该地。这种不对称的分布是否揭示了更大范围的问题,例如不同国家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以有效应对跨国野生动物犯罪?

Q3:如何评估基因分析在穿山甲贸易打击中的实际效果?对于监测和追踪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来说,这类基因技术是否能够更广泛应用于其他物种?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来源 |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cience期刊

编译 | Wendy

审核 | 绿茵

排版 | 绿叶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1. 尼日利亚销毁3.9吨穿山甲鳞片,约16000只穿山甲惨遭杀戮
2. 7.1吨穿山甲鳞片和850公斤象牙案:尼日利亚判决四名走私嫌犯!
3. 泰国查获1.4吨穿山甲鳞片,估计3000~4000只穿山甲死亡
4. 如何平衡穿山甲保护与当地社区的可持续生计,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CITES非法贸易数据库:支持研究、分析、决策和制定适当的野生动植物犯罪执法对策的有力工具

【参考资料】

该研究全文参见:Jen C. Tinsman et al, Genomic analyses reveal poaching hotspots and illegal trade in pangolins from Africa to Asia, Science (2023). DOI: 10.1126/science.adi5066

https://www.ioes.ucla.edu/article/breakthrough-reveals-poaching-hotspots-trade-routes-of-most-trafficked-endangered-mammal/

https://phys.org/partners/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

穿山甲曾被大量捕杀的背后不是因为它的肉和甲片,而是它的皮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1278379

Sarah Heinrich, Talia A. Wittmann, Thomas A.A. Prowse, Joshua V. Ross, Steven Delean, Chris R. Shepherd, Phillip Cassey,
Where did all the pangolins go? International CITES trade in pangolin species,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Volume 8, 2016, Pages 241-253, ISSN 2351-9894,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16.09.00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pii/S2351989416300798

www.trade.cites.org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agricultural-and-biological-sciences/manis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