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骨质疏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补钙,很多人平时也比较注意要补钙预防骨质疏松了。

钙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确实有益,不过,很多却忽略了家里的一个烹调习惯也会让全家人骨质疏松——炒菜喜欢多放盐!

我国居民盐的摄入量大约是健康推荐量的2倍。高盐摄入会增加钙的流失,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骨质疏松有多大危害?

骨质疏松症,说直白点就是“骨头变松”了。

我们的骨头外面是一层坚硬的壳,包裹着里面的骨小梁(一种海绵状的骨组织)。健康骨骼的内部结构类似海绵,除了支持身体和保护重要器官之外,骨头还储存钙等矿物质。在骨头的代谢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溶解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生成,两者的平衡维持骨的稳定。一旦骨头的生成小于其溶解吸收,骨头组织就会慢慢变细、变稀甚至断裂,造成骨质疏松。

正常人vs骨质疏松患者。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高达51.6%[1]。更严峻的是,国人的骨骼健康水平也令人堪忧,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调查发现,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我国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2.9%,其中男性为34.4%,女性为31.4%。

骨质流失通常悄悄地发生,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骨质疏松的加重,会有背部疼痛,驼背,变矮等症状,还很容易发生跌倒、骨折,骨质疏松导致的跌倒和骨折,对老年人来说是个很致命的问题[2]。其中,股骨骨折尤其危险,大约20%的患者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去世也与一次意外跌倒有关。因此,骨质疏松又常常被称为“寂静的杀手”(可回顾往期文章《为什么老人身体好好的,摔一跤没多久就走了?》)。

高盐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盐除了提供咸味,还是负责调和味道的最佳主角。它能消除苦味、弱化酸味、提升甜味,可以通过丰富食品的香气来带动饮食的整体风味,所以美食里总少不了盐,不少人也习惯在炒菜时多放两勺盐。

不过,盐吃多了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在排出的同时还会把一部分的钙给带出来,有增加骨量丢失的风险。

肾脏每排出2300毫克钠(相当于6克盐),同时就会损失40~60毫克的钙。摄入过量的盐意味着会带走更多的钙。如果需要排出的钠太多,钙又不够用了,就只能从骨骼中“抢”。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钙流失,就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有不少研究显示,钠盐的摄入与髋部或椎体骨密度降低相关。

现实情况是,我国居民钙的摄入量就存在很大不足(人均约330毫克/天,90%以上的人都不足),如果盐再吃得多了,对骨质疏松只会雪上加霜。

正因如此,目前我国关于骨质疏松的健康建议都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低盐饮食,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老年人不超过5g。

我们吃了多少盐?

都说中国是美食大国,有很多各种各样美味的“下饭菜”,这些美食里都少不了盐的功劳。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过去40年期间,中国各年龄段人群的食盐摄入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大约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5克)的两倍。

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每人每天平均食盐的摄入量为10.5g。

2016年的评估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是9.2克,最多的地方是河南,其次北京、辽宁、陕西并列。

2019年,《柳叶刀》发布了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因饮食问题引发的死亡率在全球处于第二档,其中一个原因是盐吃太多了。

随着国民营养计划、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我们开始了“三减”行动,减盐是其中一项。到了2020年已经有了一些效果。《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达9.3克/天。

然而,健康中国行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等都推荐我们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总的来说,我们吃的盐确实偏高,大约是健康推荐量的两倍,少吃盐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如何少吃盐?

中国居民钠摄入约80%来自家庭厨房,包括烹饪时放入的盐、调味品以及咸菜。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盐的摄入呢?建议从几个方面做起:

1.用限盐罐或限盐勺。日常做饭菜时可以使用限盐罐和限盐勺来提示自己用了多少盐,限盐勺有2g、3g的,这样就能更精准地控制自己的用盐量。

2.巧用烹饪技巧减少用盐。平时烹调食物时不用或者少用盐、酱油或鱼露等含盐的调味料,等到食物快出锅再加盐调味,这样吃起来会有咸的味道。

3.利用食物本身味道来丰富口味。一些食物天然的味道也能让菜肴的口味变得更好,做某些菜时可以放醋,柠檬汁,或者辣椒来替代盐的咸味,既满足口味需要,也能减少盐摄入。

4.限制咸味零食和快餐,当心隐形盐。很多儿童/成人零食,快餐都含钠量都很高,比如薯片,一些汉堡包和披萨。此外,豆瓣酱、辣酱、榨菜、酸泡菜、酱黄瓜、黄酱、大酱、腐乳、咸鸭蛋等食物中的隐形盐也不容忽视,尽量避免少吃或者不吃。

5.看营养标签,选择含钠较低的食品。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营养标签,主要看钠的含量,优先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

6.购买食盐时,可选择低钠盐。普通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低钠盐含有70%左右的氯化钠和30%左右的氯化钾,如果你选择摄入等同重量的低钠盐的话,无形中你就减少了30%左右的钠离子摄入。至于市场上什么竹盐、雪花盐等一些高端盐,它们可都是盐,多吃没有什么好处。

7.不咸≠不含盐。比如,话梅、番茄酱、面包、夹心饼干等食品,吃起来感觉好像不咸,但是也有不少“隐藏钠”,相当于过多摄入了“盐”,也要注意少吃。

参考文献

[1]https://www.chinacdc.cn/gsywlswxx_9498/crbs/201812/t20181217_198289.html

[2]《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工作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质疏松病学分会等.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3,16(10):865-885.

[3]AsabaY,ItoM,FumotoT,etal.Activationofreninangiotensinsysteminducesosteoporosisindependentlyofhypertension[J].JBoneMinerRes,2009,24:241-250.

[4]DevineA,CriddleRA,DickIM,etal.Alongitudinalstudyoftheeffectofsodiumandcalciumintakesonregionalbonedensityinpostmenopausalwomen[J].AmJClinNutr,1995,62:740-745.

[5]KimSW,JeonJH,ChoiYK,etal.Associationofurinarysodium/creatinineratiowithbonemineraldensityinpostmenopausalwomen:KNHANES2008-2011[J].Endocrine,2015,49:791-799.

[6]柳桢,庞邵杰,宋鹏坤等.2010~2012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膳食钙摄入状况分析[J].营养学报,2017,39(05):442-447+453.DOI:10.13325/j.cnki.acta.nutr.sin.2017.05.012.

[7]毕小艺,杨媞媞,徐培培等.2010—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钙摄入情况[J].卫生研究,2021,50(03):431-434.DOI:10.19813/j.cnki.weishengyanjiu.2021.03.014.

[8]HuangF,WangZ,ZhangJ,DuW,SuC,JiangH,JiaX,OuyangY,WangY,LiL,ZhangB,WangH.DietarycalciumintakeandfoodsourcesamongChineseadultsinCNTCS.PLoSOne.2018Oct1;13(10):e0205045.doi:10.1371/journal.pone.0205045.PMID:30273413;PMCID:PMC6166981.

[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0,13(05):396-410.

[10]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4):1671-1691.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21.

[11]TanM,HeFJ,WangC,etal.Twenty-Four-HourUrinarySodiumandPotassiumExcretioninChina: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AmHeartAssoc.Epubaheadofprint2019.DOI:10.1161/JAHA.119.012923

[12]HipgraveDB,ChangS,LiX,WuY.SaltandSodiumIntakeinChina.JAMA.2016Feb16;315(7):703-5.doi:10.1001/jama.2015.15816.PMID:26881375.

[13]Healtheffectsofdietaryrisksin195countries,1990–2017: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7.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0041-8.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审核丨钟凯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