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在医生诊治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但其危害并不可忽视,若不引起重视,则可能会出现致死的并发症。大多数医生称心房颤动为“心脏乱跳”。
既然其危害如此巨大,那么这个病能否根治呢?如果在十多年前,许多医生可能会告诉你根治难度大、风险大,通过吃药预防“脑中风”和控制心跳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但如今,房颤是可以通过做手术根治的,并且技术已比较成熟,这无疑给许多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手术包括内科介入手术、外科手术,这里主要介绍内科介入手术。
根治房颤的手术名称为“导管消融术”,顾名思义,通过一根导管把房颤消掉。所以它的手术方式与冠脉造影类似,通过将导管穿刺入血管,然后再一直送到心脏,即可进行房颤消融。
消融,简单来说,其实就是通过某种能量使发生房颤的部位消失、融化,进而使房颤不再发作。所以根据消融的能量不同,分为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脉冲消融及其他方式。目前,临床上以射频消融及冷冻球囊消融为主。
射频消融
通过射频导管释放高频电磁波(射频能量),射频能量产生的热量使与消融导管接触的局部心肌组织温度升高,使局部病变组织坏死,进而阻断房颤的形成。
冷冻球囊消融
与射频消融相比,冷冻球囊用于肺静脉消融具有冷冻黏附性、产生的瘢痕边界连续均匀、瘢痕表面心内膜损伤小、相邻组织完整性好、患者不适感少等优点。
换句话说,射频消融就好比用高温让心肌细胞坏死,而冷冻消融则是用低温让心肌细胞坏死。
需要注意的是,房颤消融手术并不能几乎百分之百的保证将房颤消掉。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左心房的增大等因素,使得房颤消融的成功率逐渐下降。因此,在发现房颤后早期进行手术干预,获益可能会更大。另外,房颤为增龄性疾病,即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即使消融成功,随着年龄的增加,未被消融的其他部位仍可能会再发房颤。
众所周知,任何手术均存在手术风险,更何况是在心脏上进行手术,风险自然是比较大。那么,冒这么大风险做这个手术到底有哪些好处呢?是否值得一试呢?
第一,房颤消融手术后,能够让心律恢复正常窦性心律,使心脏不再乱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慌、心悸、胸闷症状。
第二,房颤患者,若心脏长期处于乱跳状态,会使得心率很快,最终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即心力衰竭),出现心衰相关症状。如果在出现心衰前,进行消融手术,则能预防房颤导致心衰的发生;如果在出现心衰后,进行消融手术,则也能减少此类患者反复住院次数,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
第三,较多房颤患者都会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如最常用的胺碘酮、决奈达隆等,但部分人对此类药物并不能耐受(表现为药物毒副作用、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此时,若选择行消融手术,则可解决药物不能耐受的问题。
相关问题
1. 做了房颤消融手术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吃药了?
首先,对于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药仍需继续服用。另外,对于前期服用的与房颤相关的药,尤其是抗凝药是否继续使用成为了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房颤消融后仍需规范抗凝不少于8周,其后服不服用抗凝药与消融成功与否无关,而是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卒中风险来决定是否用药。因此,在消融术后需定期到门诊随诊,可能会对药物做出部分调整。
2. 消融术后多久可以判断是否成功?
房颤消融成功与否须在术后3个月时才能做出评估。因此,对于手术下来仍有短阵房颤发作时,不能称为消融失败。约有60%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发作后自行消失。
3. 消融手术后为什么要吃胃药?
房颤消融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左心房-食管瘘,多发生于术后2-4周内,射频消融的发生率为0.5‰,而冷冻球囊消融的发生率<0.1‰。尽管发生率低,但一出现,则致死率极高。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心脏消融的部位与食管紧邻,消融过程中可能会对食管造成损伤,若再加上胃酸刺激,则更易诱发该并发症。因此,消融术后1个月内不能吃坚硬、辛辣食物,同时需规律服用“拉唑”类药物(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心房颤动在部分患者中可以通过做手术达到根治,进而减轻相关症状、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若条件允许,手术治疗房颤一定是有必要考虑的。
罗悦医师
投稿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医院 心血管内科医师 罗悦
目前主要从事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
曾参与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
来源: 科普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