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的猫科动物一样,猞猁也是典型的独居动物,它们通常栖息在高寒高山地带的岩洞和石缝之中,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不同的是,猞猁的捕猎往往是被动的,它们会选择一处猎物经常经过的地方,然后静静地等待猎物自己上门。

其实,猞猁长期以来都是被人们低估的猫科动物,至今在许多科普文章里面,依然能看到“猞猁遭遇狼群攻击,往往会通过爬树或装死来躲避”等类似的描述,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相反,纳利波基森林里,猞猁是森林狼最大的敌人,尤其是较大的成年雄性猞猁,堪称高效的“屠狼机器”,它消灭的森林狼比棕熊还要多得多。

从外观上看,猞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耳朵上的黑色毛簇了,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天线一样,当然,猞猁的毛簇并不是装饰品,它能帮助猞猁更好地收集声音的来源。

由于猞猁所处的环境与老虎、花豹等大猫重合,所以一旦遇到这两种动物,猞猁会第一时间上树。虽然虎豹也会爬树,但是体型的原因,无法在细小的树枝上行走。

人们很奇怪,狼群连老虎、棕熊这种大霸主级别的猛兽都敢攻击,还会败给一个小小的只有30千克左右的猞猁?

俗话说“好虎架不过群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再厉害的老虎都打不过狼群,虽然这个说法有些牵强(事实上独居的东北虎能够清理活动区域内的狼,包括狼群),但是这也从侧面表现了狼群的强大。生活在纳利波基森林里的欧洲森林狼,虽然也是属于灰狼种,但与北美地区的灰狼相比,体型远不及后者。猞猁体重多集中在18~30千克之间,雄性比雌性更大,所以林中的大多数成年狼,其体型甚至与较大的成年猞猁不相上下。

体型差距不大是一方面,关键是狼必须给猞猁留下单挑或者伏击的机会。然而在现实中,狼的确主动给猞猁制造出了这样的机会。

名义上狼是群居动物,但它们能在北半球分布范围这么广,与它们强悍的适应能力不无关系。在纳利波基森林里面,寒冷季时,林中小型哺乳动物数量较少,狼往往会选择群居,依靠集体的优势生存下去。

而到了4-9月温暖季时,林中小型哺乳动物数量水平较高,独狼也能很好地完成狩猎,甚至效果比群狼还要好。所以在这个季节,森林狼多单独行动,独狼的数量超过了群居狼的数量。

由于温暖季也是猞猁的繁殖季,在这个季节里面,成年猞猁会加大对生境范围内狼的清除力度。尤其是配对的成年雄性大猞猁,会更加积极地捕杀森林狼。

猞猁属于一种中型猫科动物,体型与狼比较接近,但是两者一个独居一个群居,要说老虎靠着体型庞大的优势能够压制狼群还可以理解,老虎换成猞猁的话,就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了。不过,这确实是真的,猞猁确实能够压制狼群,甚至让狼群闻到猞猁的气味就落荒而逃。

经过长达20年的科学考察,动物学家将具体测得的数据分成三个时间段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数据如下:

1999年-2011年:猞猁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45只,狼幼崽的存活率为70%。

2012年-2015年:猞猁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5只,狼幼崽的存活率为37%,较上一个时间段已整整下降了33%,近乎一半!

2016年-2017年,猞猁分布密度持续提高,已经达到每平方千米2~5只,此时狼幼崽的存活率更是直线下降到4%,已经无限趋近于0,这说明这片森林里的欧亚灰狼已近乎绝迹。

鲜活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这也让人们不禁去想,这些狼都是被猞猁杀死的吗?

根据白俄罗斯动物学家们发表的论文,有两点证明了猞猁对狼是起到负面作用的:第一在观察中,动物学家一共观测到了16起猞猁杀狼的记录,其中有5起的受害对象是成年母狼;第二,在猞猁活跃的区域内,狼很少出现,这不是二者原始的分布,而是后来狼逐渐地搬离了猞猁的活跃区,而这也是狼闻到猞猁气味就落荒而逃的由来。

猞猁往往采取伏击的方式攻击狼,即便是正面对峙,它们凭借猫科的战斗优势,也不逊于独狼。迫于猞猁的伏杀排挤,科学家们发现,纳利波基森林里的狼繁殖率非常低。在冬季,狼幼崽的死亡率高达40%~60%,少数区域甚至达到了90%。而同一研究区域里面的猞猁幼崽,得益于成年猞猁的保护,以及它们积极清除狼这一威胁猞猁幼崽的存在,猞猁幼崽的存活率能高达80%。

第一,在16起猞猁杀狼的事件中,一共有11起是猞猁对狼幼崽下手,显然幼狼面对灵活的猞猁是毫无抵抗能力的。而猞猁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们会静静地等待时机,等到成年狼离开狼穴(狼在繁殖期会择洞而居)时,悄悄地潜入,快速的猎杀,然后吃掉或者叼走。这种偷袭方式,让成年狼防不胜防,而这也是狼会主动搬离猞猁活跃区的主要原因。

第二,森林狼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但是在纳利波基森林中的森林狼一年之中会有接近半年是独居的状态,这是因为从春季开始,纳利波基森林中的猎物密度逐渐上升,此时狼群会解散,趋向于单独行动。

此时,猞猁就开始行动了,它总是会在狼群分道扬镳时,选择较弱的成年狼进行猎杀,比如体型较小的雌性森林狼。在16起猞猁杀狼的记录中,有4起就是雄性猞猁单杀雌性灰狼。

因此,凭借着趁机捕杀幼崽和狼独居期的各个击破,欧亚猞猁在纳利波基森林成功地将最具竞争力的对手打怕了,甚至在繁殖期,雌性的灰狼闻到猞猁的气味就会落荒而逃,一方面是怕被单杀,一方面是赶紧回去转移幼崽。

这些信息,无不向我们透露猞猁处处压狼一头的信号。当然,猞猁不可能是狼群的对手,即便是成年的雄性猞猁,它也绝不会向狼群发起攻击。

受猞猁屠戮的影响,纳利波基森林里的狼种群发展受限,甚至一度停滞不前,为此不少灰狼作出了策略性调整,比如不再使用露天的狼穴、搬迁至森林外面产崽、青年狼继续在原生家庭生活以照料幼崽等等。事实证明,这些策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猞猁之所以能在与狼的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优势,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当地的环境。纳利波基森林拥有较多的倒木,植被覆盖茂密,利于猞猁隐蔽和行动,但对狼群来说,却是不利的因素。

毫无疑问,在没有老虎的纳利波基森林里面,棕熊依靠巨大的体型优势,是这里实力最强的存在,但由于它们的食性使然,棕熊称霸的欲望似乎并不强。反观猞猁,遇狼杀狼,遇狐杀狐,遇貉杀貉。研究发现,猞猁平均一年要杀死12只貉和23只赤狐。

在这里,猞猁对一众中小型动物有着绝对的统治力度。所以,在这片无虎森林里上演的兽王之争,它才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来源: 江苏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