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晓凌

共话船海低碳发展趋势,展望智能船舶最新技术,同塑行业创新美好未来……被誉为国际海事业技术发展趋势风向标的本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和规模的海事专业会展——2023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12月5日至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这是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时隔4年再次回归线下举办,主题为“构建未来”。这也是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开启下一个20届的首届会展。

本届会展整体规模创历届之最,共吸引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参展业参展,约42%为境外企业;吸引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的 70000 多名专业观众洽谈交流。

世界船舶工业新一轮****产业上升周期已然开启

今年以来,国际造船市场整体呈现走强态势,新船价格量价齐升。世界船舶工业新一轮产业上升周期已然开启,全球海事业发展再度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克拉克森最新数据统计,1-10月,全球新船订单1547艘,合计8911.95万载重吨。其中,中国新签 904 艘,合计 2006.04 万修正总吨(CGT);韩国新签 185 艘,合计 898.15 万修正总吨;日本新签 176 艘,合计 366.99 万修正总吨;分别占全球总量的 57.69%、25.83%和10.55%。10月底,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达到176点,创2009年以来新高,较2008年8月创下的历史最高值仅8%的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在 18 种主要接单船型中有 12 种船型世界第一,各船型均有优势企业接单,批量承接了汽车运输船、93000 立方米超大型液氨运输船、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等订单,交付了全球最大24000TEU 集装箱船、17.4 万立方米 LNG 船、22000 立方米超大型乙烯运输船、全球首艘 M350 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船等双高船型以及 LNG 双燃料船用发动机、国产 X92 大型船用低速机曲轴锻件等重点配套产品。

船市走强态势下的一场新技术储备盛宴

作为海事业的催化剂,本届海事会展上,来自中国、奥地利、丹麦、芬兰、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 15 个国家和地区以展团形式参展,海外展商已经恢复至 2019 年的 85%,展览面积超过 95,000 平方米,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包括中国船舶集团、中远海运集团、川崎重工、ABB、西门子等在内的主要行业巨头和知名企业都亮相本届会展。同时,会展邀请丹麦馆作为第一次设立的主宾国家馆。

而随着中国船海装备产业链的不断成长,境内馆不论是展览面积还是展商数量均超历史最大规模10%以上。从展商数量来看,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和广东的展商数排前五位。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题,南通、舟山和上海浦东三地继续组团参加本届会展,镇江地区也首次组团亮相。上海交大、哈工程、武汉理工和江苏科大等涉船高校都继续亮相本届会展。

据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中方组委会主席邢文华介绍,近年来,船市复苏趋势明显加速,全球海事业脱碳步伐加快,各大企业纷纷加大在绿色低碳新船型、新技术等方面的储备。作为全球领先的船舶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现场展示和发布了一系列绿色低碳船型和技术。开幕首日,江南造船发布了全球首型、世界最大24000箱核动力集装箱船船型,标志着公司在“净零排放”船型研发领域取得了革命性成果。该型船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第四代堆型熔盐反应堆解决方案,安全性高、反应堆高温低压运行,在原理上规避堆芯融化,具备防扩散与固有安全特征。中远海运集团展示国内首艘24188TEU 甲醇双燃料动力大型集装箱船,可使用甲醇和传统船用燃料,具备绿色节能、装载量大、智能化程度高等显著优势。而350兆瓦浮式LNG发电船,则是沪东中华造船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集LNG接收、存储、气化、大功率发电和超高压输配电多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复合船型。此外,随着自动航行船舶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船艇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珠海云洲重点展示多款无人船产品和前沿应用案例,通过现场无人船操控基站,观众可亲身体验无人船操控;康士伯推出更优化的 K-Chief 船舶监视报警和控制系统,在展会现场布置了操控台作为演示。

低碳行业热点下的5+1创新论剑

今年的高级海事论坛于12月4日至7日举行,主题为“创新、智慧、碳中和”,继续保留“5+1”模式,即“主题报告”“船舶与海工”“航运与港口”“海事金融与法律”“配套设备技术”,还特别增设特色论坛“邮轮”专场。高级海事论坛内容坚持创新,贴合海事业当前“脱碳”计划的发展进度,反映当前国际海事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主题报告以“面向低碳未来的智慧和创新”为主题,我国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丹麦工业、商业和金融事务大臣莫滕•博斯科夫,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林忠钦,挪威贸易和海洋发展司司长奥塔尔•伍斯特纳斯等分别就“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携手共创还是发展新格局”“最环保的燃料是不适用燃料”“远海浮动岛——海洋装备与海洋科学的长时、实海试验平台”“更环保、更智能、更公平——挪威对海事行业未来道路的看法”等重点介绍了各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海洋环境、智能高端装备技术等经验及做法,以及深化开放合作,积极促进国际间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其中,林忠钦院士带来的“远海浮动岛”这一首座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可在极恶劣海况下作业或安全自存,最大排水量7.8万吨,具备动力定位和自主航行能力,应用于深海采矿、深海立管、极端气象、深海生命等方面的研究。“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非常少,甚至少于对太空的认识;海洋的各种资源非常丰富,许多资源都是紧缺资源;人类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加快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开展实海长时的科学试验非常必要。”林忠钦强调,“船舶与海洋装备作为深海资源开发的核心与关键,在向深远海、智能化方向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极端海况带来的诸多安全挑战与技术难题,亟需更先进的深远海科研观测和试验设施。”

在特色论坛“邮轮”专场上,“国产首艘大型邮轮设计建造”“爱达•魔都——邮轮设计之旅”“邮轮——造船业真正的精专板块”等话题备受关注。甲板区、厨房区、餐饮区、智能客舱、套房……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上的一些功能区也搬进了展会现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抢先体验。在中船集团的展厅内展示了邮轮上的一间标准海景房,这间近20平方米的大床房里,除了配备像宾馆客房里的各种设施外,还融入了不少智能科技,开灯、关灯、拉窗帘,看电视等等操作,通过声控技术就能实现。客房的储物间里,还贴心地配置了雨伞,方便游客在登陆游玩时使用。而写字台的面板翻上来,就是一面镜子,下面则是一个放置化妆品的空间。按计划,“爱达•魔都”号将于2024年1月1日开启商业首航,而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也开始建造。据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总吨位14.2万吨,比“爱达•魔都”号还要大一些。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