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西省肿瘤医院的王育生教授就食管癌的诊疗及发病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分享。王教授不仅揭示了食管癌的基本发病机制,还分享了目前最新的诊疗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管理建议。

王育生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后导师

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山西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胃癌诊疗中心 副主任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胃癌质控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委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食管癌专委会 常委

CACA整合肿瘤肾脏病专委会 常委

CACA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CACA肿瘤肝脏病学专委会、肿瘤MDT专委会、肿瘤信息化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肝脏肿瘤学分会、结直肠病学分会 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消化肿瘤专委会委员

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委员会 主任委员

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试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 副会长

发表SCI文章15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2项,分中心PI临床研究73项。

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病情监测与评估

王育生教授首先强调了了解食管癌的病因对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王教授指出,食管癌发病机制多样,是环境-遗传-基因互作的结果,除外遗传因素和地域性特征,基因突变、RNA干扰、DNA损伤修复、肿瘤微环境、饮食习惯、慢性不良刺激、炎症反应等均参与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但目前尚无统一、确切的定论。

目前来看,对于食管癌发病机制研究集中在饮食习惯中,比如喜欢吃烫食、腌制食物;还有生活习惯的影响,比如常吸烟饮酒、压力大,三餐不定时等。还有地域水土的问题、肿瘤家族聚集等,都使得食管癌高发。

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因,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此外,食管癌的发病机制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对某些治疗方案的反应和预后,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食管癌的发病机制还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和评估。

全面检查和评估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诊断方面,王育生教授建议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特别是对于出现吞咽困难、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予以高度重视。除了常规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餐造影、CT、MRI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谈到食管癌的治疗,王育生教授表示,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率。然而,对于局部晚期患者,单纯的手术治疗效果有限,因此需要结合放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王育生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试验不断开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协同增效,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疗效显著,病理完全缓解有一定提高,远期生存获益有望进一步提高。

对于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反应分级进行及时处理

然而,免疫治疗并非没有不良反应。王育生教授指出,免疫药物可能导致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肺炎、消化道不良反应等。临床上,建议患者及时和医生沟通,根据反应的分级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1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不需要马上停药,但需要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2级一般都需要停药,并给予皮质醇等处理,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心肌炎等也会危及生命,建议在免疫治疗前充分认知药物,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最后,王育生教授呼吁公众对食管癌保持警惕,同时也要理性看待新的治疗手段。他表示,虽然免疫治疗等新方法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治疗方案应因人而异。王教授表示,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能为食管癌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诊疗方案。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