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旭
我们大都读过“关关雎鸠”、听过“鸠占鹊巢”,背过“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吧?这里的“鸠”是什么鸟?难道是斑鸠吗?
杜鹃和斑鸠都是常见鸟,为何在诗经里多次出现的鸠,到唐诗里就很难找到了?而杜鹃和子规(杜鹃的别名)却越来越火?
真相可能只有一个:《诗经》中的“鸠”多为杜鹃,而《诗经》之后人们开始刻意地区分斑鸠和杜鹃这两种鸟了。
这两种鸟有什么区别?首先,说说“叫声”。斑鸠类叫声单调低沉(咕—咕—咕,有点像鸽子),听起来缺乏韵律;而杜鹃类叫声洪亮而有节奏(四声杜鹃“割禾割谷”或大杜鹃“布谷”“布谷”),无论四声或两声一节,节奏有些像《诗经》,很受人喜欢。从“打动恋人的心”这方面来说,杜鹃完胜。
再说“关关”这个拟声词,听起来朗朗上口,说明该鸟叫得应该很有节奏,我觉得应该是“大杜鹃”。
其次,说说“食性”。斑鸠类是陆禽,喜欢在地面觅食,食物多以种子、果实为主,兼食昆虫。杜鹃类是攀禽,喜欢在树枝间攀爬,食物则以昆虫类为主,种子和果实为辅。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从食性上来说,两种鸟都有嫌疑。但如果非要把其中一种鸟和桑葚联系在一起,我认为是杜鹃。
为什么呢?因为在北方,桑葚、小麦基本上是同时成熟的,而这时候恰好能频繁地听到“四声杜鹃”的叫声。因此很多人都说杜鹃在一边吃桑葚,一边提醒人们“割禾割谷”。而此时斑鸠的表现,与平时无异。
再次,说说“习性”。《诗经》的国风,有很多都是在描述爱情和婚嫁,我觉得这应该是原始生殖崇拜的“礼乐化”表现。那么,哪种鸟更接近“婚嫁”呢?
斑鸠是自己孵自己的蛋,自己养自己的娃。而杜鹃则是让别的鸟帮自己孵蛋、养娃,这种现象称为“巢寄生”。“鸠占鹊巢”出自“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本意指的就是“女子出嫁,定居于夫家”。从这点来看,《诗经》里的“鸠”应是“杜鹃”。
在《诗经》中,关关雎鸠、吁嗟鸠兮,在提到“鸠”的时候引申的不也都是“婚嫁”吗?如果我们再配合上杜鹃洪亮动听而有节奏的鸣叫,和如啼血般的红色口腔内膜,是不是有一种浓浓的既视感? 让我们再来看看唐诗中的杜鹃形象,“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对家庭和爱情的描述是不是有“一脉相承”的感觉?因此,我认为《诗经》里的“鸠”实为杜鹃。
(作者系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教师)
来源: 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