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温州市科协联合各区“共享社·幸福里”阵地,在全市范围内打造数个“共享科普驿站”,广泛开展知识宣讲、科学实验、青少年研学、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等课程,助力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和生态,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以下是11月份各示范站点的精彩活动回顾。

文成县幸福丰收共享科普驿站

11月8日下午,“指尖传承·匠心竹韵”非遗科普活动走进文成县幸福丰收共享科普驿站,共吸引15位辖区居民参与学习。 活动中,科普志愿者边向居民们讲述传承与保护文化的相关知识,边示范竹编制品的编织方法。最后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大家每人编织了一艘竹编花船。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大家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让大家近距离感受竹编工艺的独特魅力,更好地传承竹编“非遗”文化,也让居民在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彼此间的交流,让古老的竹编技艺因为传承焕发出新的光彩。

鹿城区矮凳桥社区

11月11日上午,“共话纺织·科学‘织’趣”活动走进鹿城区矮凳桥社区共享科普驿站,带领辖区青少年了解古人智慧。 活动中,科普志愿者带领青少年观看布匹的编织过程,并讲解相关原理及织布机各个部分的名称和作用。随后志愿者为每个孩子分发材料包,让孩子们根据这次活动所了解的原理,搭建织布机模型框架、整理手中线团,在迷你织布机上,用梭子按照中国传统的经纬织布法,将五颜六色的毛线织成一块如手帕大小的“小毛毯”。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发现纺织之美、体验探索之乐、点亮科学之梦,进一步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龙湾区丰收少儿财商教育基地

11月19日上午,龙湾区财商少儿基地共享科普驿站举行“探寻‘竹’技·‘竹’够有趣”竹编花船活动,带领15位辖区青少年一起通过制作竹编花船,学习非遗科普知识,领略古人智慧。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活动现场,科普志愿者先结合PPT讲述竹编工艺历史,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编织一搜竹编花船。竹编手工艺体验,是一项充满趣味的活动,自己动手感受、缓慢劳作的手工制作形式显得尤为珍贵,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瓯海区秀屿社区

11月19日上午,“无线世界·无限精彩”电报机科学实验活动在瓯海区秀屿社区共享科普驿站顺利举行。无线电报机曾在世界历史上留下璀璨的身影,虽然这种早年的通信工具如今已经相当少见,但由其产生的对无线世界的探索却从未止步。 在课堂中,孩子们先跟随着科普志愿者一同了解百年无线电报史,然后大家根据说明书一步一步搭建属于自己的无线电报机。课堂最后,孩子们还体验了一场模拟特工的特殊行动,纷纷通过自己的电报机给同伴发送秘密电报,并用摩斯电码破译其中内容。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不仅充裕了青少年的课余时光,更是有效激发他们对科普知识以及动手创新的热情。

来源: 浙江省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