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张一成
(本文获“我的童年•我的书”阅读故事征文一等奖)
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套《自然科学小丛书》,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版。那是一个经济匮乏的年代,书很薄,最薄的只有28页,定价0.1元;厚的不足100页,定价0.19元。
今天看来,这连鸡毛蒜皮都谈不上,根本不值一提。当时来说,拥有这套书几乎是一个超乎寻常的梦想。我千辛万苦积攒下父母给我的少之又少的零用钱,抵御住食物的诱惑,隔三差五奔到书店,一本一本陆陆续续购买的!相比食物,这些书给了我更大的享受和快乐。
这套丛书有《化石》《玻璃》一类基础知识,有《谈蛇》《淡水养鱼》一类应用技术,还有《电视》《抗菌素》一类前沿科技,前前后后出版了好几年。既符合科普入门者囊中羞涩的购买力,又吊足了读者阅读的欲望,单本书的发行量均达几十万册,有的还多次重印。至今我依然记得,阅读这些书时内心那种莫名的惊奇、陶醉、兴奋和满足。
我在读完《雨雪冰雹》这本书后,马上舀了一碗水放到太阳底下,期待大自然会像神奇的魔法师一般,顷刻之间就会把水蒸发到空中,飘飘荡荡地化为洁白无瑕的云朵,然后凝结成晶莹的水滴降落下来。可是过了半个多小时,碗里的水依然故我,没有变化。我失望地把水泼到地上,一会儿就干了,到了晚上出乎意外下了一场绵绵细雨。我洋洋得意地跟朋友们吹嘘,今天幸亏我在地上泼了一碗水,才有这场及时雨。
在读了《半导体集成电路》之后,我把家里的收音机拆开来,结果装不回去了,挨了一顿臭骂,那可是我家里唯一的奢侈品。
我说了这些可笑的趣事,千万别以为读了这套书只会勾引读者节外生枝,异想天开,毫无现实指导意义。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乡下一位表哥到城里赶集,顺便来看看我。他买了两条红鲤鱼,肚子胀鼓鼓的,满是鱼籽。我问表哥,你喜欢吃鱼籽吗?
表哥说,他家门前有一口小池塘,他要把红鲤鱼放进池塘里,让它们孵出小鱼来。
我想起在《淡水养鱼》里读到过,池塘是鲤鱼的产房,它们喜欢在早晨产卵,雌鱼在前面游泳,雄鱼在后面急速尾追,当游至水草繁茂的地方,就分别跳出水面进行产卵和排精。附在水草上的受精卵,在水温合适的情况下,经过一天半到两天就可以孵出小鱼苗。一周左右,这些可爱的小鱼就能四处游泳找食了。
我焦急地提醒表哥,鲤鱼繁衍后代得要体外受精,光有雌鱼孵不出小鱼。
表哥不以为然,鸡蛋不是可以孵出小鸡来吗,鱼籽为什么不可以孵小鱼?
我找出《自然科学小丛书》,打开《淡水养鱼》,给表哥读了相关段落。表哥这才恍然大悟,连忙又去买了两条雄鱼。
第二年,表哥特地给我送了几条红鲤鱼,真心诚意地感谢我说,幸亏我告诉他一个生物知识,现在他家池塘里全是红鲤鱼。
因为这套书,在我年幼的心灵里埋下了热爱知识的种子。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始终对阅读和写作兴趣有加。
成年后,我参加了工作,有一次下乡,住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作调研。房东家有一个小男孩,蛮可爱的,在上村里的幼儿园。我趁回单位办事,买了一些零食,送给小孩,顺便还找了几本幼儿读物。想不到,小孩顾不上零食,先把书抢在手里,手舞足蹈,乐得合不拢嘴。
当时村里的幼儿园条件很差,其实就是帮家长照看孩子,孩子并不喜欢去,情愿跟父母一起上到田间,抓抓蝴蝶,采采野果,玩玩溪水,自由自在。可是第二天,孩子早早拿着书,要上幼儿园了。不料,到了中午,孩子哭哭啼啼地跑回来,原来他一到幼儿园里,小朋友就跟他抢书,把书都撕坏了。
我安慰了一通孩子,又回家找了一些书补偿给他。不过,那套《自然科学小丛书》我可舍不得送出去。
这事对我触动很大,结合自己小时候的阅读经历,我觉得,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儿童教育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孩子在少年儿童时期,就像一块融化的铁水,可以打造出任何形状,而真正等到他冷却的时候,很难再进行铸造。我们必须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这是家长,也是社会应尽的职责。
我努力尝试创作儿童文学,经过千辛万苦,我出了第一本书,叫做《掉在地上的星星》,是为小学中高年段的同学写的,上市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有一位同事的女儿,刚好处在这个年段,我就给她送了一本。小女孩高兴极了,如获珍宝,一连几天,每天把我送的书放进书包里,带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尽管小女孩娇生惯养,放学后,又不辞劳苦,呼哧呼哧背回家来。
孩子的厚爱,让我受宠若惊。我只有加倍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对得起孩子们。
时至今日,我已经出版了11部个人作品集,主编出版了13部各种少儿教育读物。我经常用收获的稿费购买各种书籍,捐赠给山区里的贫困学生,还与一些留守儿童建立联系,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勉励,乐此不疲。
我因此多次登上《农村孩子报》爱心捐助光荣榜,并受到政府部门的鼓励和肯定。
我相信,每一部书籍中都蕴含着意料之外的甘霖。
来源: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