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大豆对外依存度达 85%,玉米供需形势偏紧,草地贪夜蛾等重大虫害防控形势严峻,确保国内粮食绝对安全亟需推进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当前要进一步强化战略、法律、科技、行政舆论等支撑,科学规范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一是加快技术攻关,培育重大产品。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和畜禽,突破前沿生物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驱动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技术融合形成高效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多种害虫抗性、耐多种除草剂、高品质、抗旱的重大品种,形成梯次储备。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做好种业创新动力的制度保障。加快修订《种子发》《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改完善转基因品种审定办法,建立健全相关审批制度。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解决派生品种、同质化等核心问题,强化企业创新成果权益保障。完善金融优惠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严格监督管理,优化市场环境。强化转基因生物安全属地管理制度和研发者“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按照法规开展转基因制种及种植试验,防止违规种植扩散,加大品种审定环节检测力度,防止未获批准的转基因种子流入市场。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转基因成分例行监测和重点地区抽检。强化部门协同,实施分段监管,保障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做到有标识、可控制、能溯源。四是加强科普宣传,引导科学理性认识转基因。生物育种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需要各界力量统筹资源,整合力量,系统全面、科学客观地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通过懂技术、会科普、接地气的科普专家队伍与社会公众理性沟通,提升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理性认识,为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创造良好的氛围。

来源: 海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