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但有的小伙伴捧着书本刚看了几页
就困意来袭、哈欠连天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翻看名著的时候,没读几页就睡着了,但阅读小说的时候却能通宵,同样都是书,为什么“催眠效果”如此不同?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为什么一看书就困?
为什么有些人不会犯困?
怎样避免看书犯困?
一看书就犯困
1、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
睡眠本来是与看书活动无关的人的本能行为,但由于与无关刺激建立了联系,就形成了相应的条件反射。
如人在疲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学习。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便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看不行而勉强支持。
多次反复以后学习与睡觉这两种无关的活动就联系起来了,经过不断强化,这种联系逐渐固定下来,以后看书便成了瞌睡的诱发因素,只要拿起书便想睡觉。
当然,有些人并不是因疲劳而引起的,也可能因对学习反感而形成这种抑制性条件反射。
比如因为看书得到了某种厌恶的感受,多次反复之后,看书的兴奋感受到抑制,而这种抑制可能又与睡眠之间产生联系,所以这也是一看书就犯困的原因之一。
2、书本内容不能唤起注意
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卡尼曼(D.Kahneman)从资源分配的维度,提出了注意的资源有限说,也叫中枢资源分配理论。
该理论把“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并且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的机制。
卡尼曼指出,“注意”是从唤醒开始的,假设我们拿起的书不是晦涩难懂的名著,而是一本非常感兴趣的小说,那么昏昏欲睡的情况可能就不会发生。
这是因为感兴趣的小说强烈地唤醒了我们的“注意”,并把它全部投入,所以书本内容是否能引起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
3、“注意”不够稳定
除了“注意唤起”之外,“注意”的稳定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上。
注意稳定的标志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对象本身的一些特点影响到“注意”在它上面维持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说,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单调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
但并不是说事物越复杂,刺激越丰富,注意力就越稳定。过于复杂、变幻莫测的对象反而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导致注意力的分散。
▲主体的精神状态
除了外部刺激物的特点之外,个体的主观状态也影响注意的稳定性。一个人身体健康,情绪良好,精力充沛,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全力投入,不知疲倦。
相反,一个人处于失眠、疲劳、疾病状态,或者情绪受挫的情况下,注意力无法保持稳定,活动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实际上就是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也需要有效地抗拒各种干扰。主体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战胜各种困难,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始终如一地保证活动的进行和活动过程的高效率。
为何有的人不犯困
小伙伴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样的信息,有些人转化起来易如反掌,有些人则难于登天。
其实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有研究发现,“学霸”们进行认知任务时,大脑皮层的能量代谢率反而越低。也就是说:“学霸”思考问题时,消耗的能量更少。
有人据此提出假设,“学霸”之所以更专注更持久,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大脑的工作效率更高,即所谓的“神经效率假说 “(neural efficiency hypothesis)。
这一猜测在 2018 年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来自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 Erhan Genc 教授团队的发现:”学霸“的大脑神经元互相连接更加高效简洁。
简单来说就是,越聪明的人,大脑工作效率越高,处理同一件任务的耗能越低,不容易触发大脑的负反馈机制,读书时也就更不会轻易地犯困。
怎样避免看书犯困
1、疲劳困倦时不要看书
人体机能活动具有一定限度,活动超过限度,大脑皮层就会自动进入抑制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保护****性抑制。因此,自己感到疲劳困倦时,就不要勉强支持看书,尤其是不要通宵看书,以避免形成不良习惯。
2、饭后不要马上看书
人进食后,消化系统的活动量加大,大脑血液流量相对减少,中枢神经主要控制消化系统,而对其它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如果此时看书,不仅效果差,而且容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3、睡觉前最好不要看书
有些人习惯躺在床上看书,把看书当作催眠,这种习惯最容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4、剧烈活动或情绪过于激动后,不应马上看书
因为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规律,大脑皮层出现兴奋之后,随之就会产生抑制。如果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之后就看书,就很容易与抑制反应建立联系,并产生抑制性条件反射。
来源: 丁香医生、中国生物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