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心肌细胞缺血坏死,临床上多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且伴有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动态变化,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严重类型。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危害性很高的一种疾病,需要提高警惕,早期识别,尽快就诊,争分夺秒开通闭塞血管,挽救缺血的心肌。

二、如何初步识别心源性胸痛,尤其是心肌梗死的症状

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有先兆症状,如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促、烦躁及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且心绞痛的症状较以往更频繁、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久,硝酸甘油的疗效更差且诱发因素也不明显。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多与心绞痛相似,但诱因多不明显,程度较重,且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也有部分患者疼痛症状不明显,但起病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还有部分患者胸痛的部位不典型,常被误认为是胃痛、牙痛或者肩周痛等。

急性心肌梗死除了有典型的胸痛,可伴随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胃肠道症状。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亦较常见,通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亦会影响心排血量,造成心力衰竭、低血压和休克。

三、在家发生了心肌梗死如何处理

心肌梗死的发病人群可有如下危险因素:中老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肥胖等。若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了上文所述的症状,则应高度怀疑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若在家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应牢记一句话“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在呼叫120后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这段时间,家属应立即让患者坐下或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的氧耗,并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解开患者的衣领及清除口腔内异物,若室内空气污浊,应打开窗户通风。需要指出的是,在天气寒冷时,应注意给患者保暖。若有条件,可以给患者吸氧。

恶性心律失常或心搏骤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若患者出现猝倒、呼之不应、大动脉搏动及呼吸消失,应立即给予闭胸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若上述情况发生在公共场合,使用成人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可以立即终止恶性心律失常。有条件的话,立即获取 AED并正确使用可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四、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需要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一般有2种方案: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溶栓治疗,前者为介入手术治疗,后者为静脉药物治疗。在心肌梗死发生的3~6小时,最多12小时内,在有条件的医院,首选经皮冠脉介入术,旨在立即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挽救缺血的心肌。若无行经皮冠脉介入术的条件,则可以选静脉溶栓治疗,亦可以达到开通血管的目的。在完成血管灌注的目标后,依据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或普通病房接受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替格瑞洛。●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培哚普利、贝那普利、厄贝沙坦和缬沙坦等。● 调脂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等。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患者是在院内还是出院,都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切记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甚至停用药物;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监测心率、血压。

五、何时需要专业帮助

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的胸痛,需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

一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男性。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的人群发病率高较无基础疾病的人群高。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及高糖、高脂、高盐饮食)的人,也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若这些人群突发胸痛、大汗且不缓解,要高度怀疑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二急诊:若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应做到早发现、早急诊,不得耽误,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目前大部分二甲及以上医院都设有胸痛中心,24小时救治此类患者,切勿因不重视或疏忽而导致错过黄金救治时间窗。

三治疗:患者一旦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立即治疗,治疗方案见上文。

四管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的治疗同样非常重要。除了严格遵医嘱服药外,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愤怒、激动、饱餐、寒冷等,应戒烟、限酒;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此外,调整日常工作和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以控制不发生心绞痛症状为度。还要注意严格遵医嘱进行复查,如心电图、血脂、心脏彩超、凝血功能等。

来源: 人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