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是中国农技协组织的主责,在数万基层农技协组织、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服务中,云南的一个农技协组织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它就是怒江州峡谷鸟类保护协会。

怒江州峡谷鸟类保护协会通过科学设置观鸟点,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鸟类摄影爱好者。他们带领各村民利用自有林地参与观鸟点建设,按“谁服务、谁受益”的机制,既可增加收入,还能以科技为引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谐发展。

云南是生物多样性的王国。在怒江大峡谷高黎贡山腹地,生活着白尾梢虹雉、火尾绿鹛、蓝额红尾鸲等200余种鸟类。

这些高山林鸟,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灌木丛林,主食花蜜、昆虫、植物果实等。它们的分布范围较广,随气候变化转移栖息区位,喜欢小数量地群居、觅食。

百鸟聚集的怒江大峡谷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更是国内外观鸟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火尾绿鹛 (张朝江 摄)

火尾绿鹛 李小昆提供

“鸟农业”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本文将带大家了解,什么是“鸟农业”。

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怒江州峡谷鸟类协会发挥山大林多的优势,念好“山”字经,做活“林”字文,始终坚持“资源在山、希望在山,出路在林、致富靠林”的发展理念,立足村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经过4年多的建设、探索、推动、创新、完善,走出了一条发展观鸟富民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赢。

“鸟农业”在三河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又面向全州推广。目前,全州已有观鸟点50个,其中泸水市29个,福贡县14个,贡山县5个,兰坪县2个。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抓手

为使贫困群众不再返贫,实现能就业、能致富的目标,怒江州峡谷鸟类保护协会引导农户在自家的林地里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发展特色民俗、乡村旅游、使农民变导游、农家变民宿、家园变花园,实现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理念。

自协会成立以来,共接待国内外观鸟、拍鸟10万余人次,带来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张朝江 摄)

发展“鸟农业”,需要科普工作的助力

服务意识、保护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坚实基础。

要发展“鸟农业”,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爱鸟、护鸟的重要性。怒江州峡谷鸟类保护协会组织鸟类专家及相关工作人员积极举办各类培训班,深入校园、深入村庄、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鸟类知识科普培训。在州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30多次观鸟导游培训,共计培训了800多名观鸟导游。

科普培训大大提高了协会会员们和广大农民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保护鸟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图片由怒江州峡谷鸟类保护协会提供

图片由怒江州峡谷鸟类保护协会提供

图片由怒江州峡谷鸟类保护协会提供

发展“鸟农业”,需要科技引领

在发展“鸟农业”的过程中,怒江州峡谷鸟类保护协会组织主动联络各方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力量和相关专家,配合管理机构积极采用高科技监测巡护技术,建立科研与管理信息交流与协作互动机制,为怒江鸟类保护与执法提供技术服务与科技支撑。协助开展种群动态监测和鸟类环志等科研活动,掌握鸟类种群变化及迁徙时空动态,了解本地区鸟类保护的热点区域和威胁因素,逐步建立鸟类保护监测体系。

同时,让村民们都明白,要发展“鸟农业”,首先要保护好鸟类的生态环境,树立保护、利用、再保护、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子,“鸟农业”的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鸟类资源,怒江峡谷鸟类保护协会还结合实际,派出当地的护林员跟随摄影团队到现场开展监督工作并提供后勤服务,一方面是承担“鸟导”的工作,引导摄影师们找到适合的拍鸟点,保证在不惊扰鸟儿的距离内拍摄;另一方面是做好护林防火工作,防止摄影师在拍摄地用火,保障摄影师的安全,离开时带走所产生的垃圾,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

简而言之,怒江州峡谷鸟类协会发展“鸟农业”,并非我们传统的养鸟产业,而是以科普助力、科技引领,建设观鸟基地,打造以观鸟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引导村民通过提供交通、食宿、向导、背包等服务增加收入,在实现脱贫的同时逐步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格局,全力投入脱贫攻坚、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美得难以置信的火尾太阳鸟 李小昆提供

要发展好“鸟农业”,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担当的勇气。要保护好“鸟类天堂”,需要持之以恒地行动,将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

作者:刘雅丹(研究员、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

科学性审核:张建华(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

编辑:谢芸 武玥彤

来源: 光明三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