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本想帮着收拾

父母要是催促一句“快去洗锅”

立马就不想洗了,下楼取快递想顺便扔个垃圾

室友一句“捎个垃圾呗”,突然就变得

不情不愿了,这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这种情况还挺常见的,本来是自己想去做的事情,被别人一说就不想干了,甚至有一个网络流行语专门形容这种现象——行动杠精

相信小伙伴们都有过这种经历,别人不催的时候,事情做得妥妥帖帖、有条不紊,一旦别人催“快点啊行不行”,就会突然产生“叛逆”心理。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为什么会出现“行动杠精”这种现象?

这种心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克服这种心理?

“行动杠精”

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等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人类本质上是积极主动的,生来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倾向与潜能

而行为是在人们内在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形成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它们的满足是个体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

其中,自主性是指我们自由选择从事某些活动。自主性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这种自我决定的需要可以引导人们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和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这时,“感兴趣”和“有帮助”就会形成我们的内在动机,推动我们去行动。

我们希望,做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想做,而不是被迫去做甚至不得不做。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缺乏内在动机,很难从中获得快乐

当我们有了选择的余地,有了自主的权利,我们就会获得控制感,感觉自己有掌控局面的能力;而如果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就会产生无助感、被迫感,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变得消极和被动。

人们会本能地对“不得不做”的事情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

原本是因为我们自己愿意而选择去做的事,好像一下子变成了在别人要求之下才去做的事,我们仿佛被别人控制,无法满足自主性需要,因此很难从中获得愉悦感,甚至会体验到负面感受。

其他解释

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即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找原因。

归因理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人们往往会对发生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无意地做出一定的解释。而做出的这个解释,将会进一步影响到人们以后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动机的强弱。

对于这件你本来要做的事,如果没有别人提醒,你做了,会把它归因成你主动积极的行为;一旦有人提醒,你再做,这件事就会被归因于外部,好像你不被催就不打算这么做似的。

当一个对你而言原本可以是正面的归因,因为别人一句话变得不那么正面,甚至有些负面,就会感到有些抵触。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可以说是一种反抗的心态。

“我本来会做的,你以为我不会做,催我去做,那我偏偏不去做。”

3、胜任需要

胜任需要是指个体需要体验到自己有能力去从事某项活动。当他人让我们去做事时,我们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胜任感,感觉好像显得自己没有能力、无法胜任。

如何克服

1、看到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回想一下,在这之前,自己是为什么想要做这件事呢?回想起自己最初的兴趣或者是内部动机,或许就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2、将别人的提醒看作催化剂或强化剂

换个角度来看待,把提醒仅仅当作提醒,当做是我们行为的催化剂或强化剂。比如下楼取快递准备捎上垃圾,如果室友不提醒,可能真正出门的时候会忘记,而提醒后经历了一番“逆反”心理,就一定会记得。

3、先表达

在别人提醒或催你之前,先说出自己要做什么,一方面能增强我们的自主性、胜任感、觉得我不错的内归因,另一方面,嘱咐你的人看到你的自觉性后,可能就不会再有“多余”的提醒。

来源: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西安工程大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