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临期食品登上了热搜

报道称临期食品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以上

近年来,无论是在超市、进口食品商店还是网上食品店,特价出售的面包、捆绑销售的酸奶、低价打折的零食等临期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临期食品市场一片红火。

有人认为临期食品既安全又划算,也有人认为吃临期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到底哪些说法正确呢?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食品的保质期是怎么界定的?

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放心吃?

购买临期食品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保质期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标准的规定,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保质期由厂家根据生产的食品特性、加速试验或测试结果进行确定,相当于企业针对产品对消费者给出的承诺——在这个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证,可以放心食用。

在保质期内,如果产品出了问题,厂家需要负责。而过了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坏了,只是厂家不再担保

图源网络

通常情况下,线下商超和线上电商为了降低库存积压风险,不收超过保质期限1/3的国产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限1/2的进口食品。

以一年保质期的食品为例,国产食品过了生产日期往后的4个月,进口商品过了6个月,一般就不能进入常见渠道售卖

临期食品指的是临近食品的保质期限,还没有过期的食品,也就是说临期食品还在食品的保质期之内。只要存放恰当,那么保质期内的食品还是可以食用的,但是有些食品的口感会变差。

理论上商家是可以卖临期食品的,主要的手段是降价、捆绑促销、放在货架前排等。

2012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并单独出售

临期食品安全吗

首先要明确的是,食品保质期并不是食品变坏的时间

“保质期”的概念是“在保质期内,商家保证食品的风味口感符合产品的描述”。“临期”依然在这个保证范围内,只是超过了这个期限,厂家不再“保证”,并不代表食品一定就坏掉了。

通常情况下,食品的保质期要比真正发生“变质”的时间短,对于合格的预包装食品来说,只要储存方式正确,保质期内基本没有安全风险,状态、风味正常就可以吃。

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了保质期,但有些食品可能因为储存不当等原因提前坏掉

冷链运输、冷藏销售的食品,比如巴氏杀菌奶、丸子和豆制品等,最容易因细菌生长而腐败。

常温销售但保质期短的食品,比如蛋糕、熟食等,它们含水量高、营养丰富,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

坚果、食用油等油脂丰富的食品,它们接触氧气后,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容易氧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食用这些食品时如果发现有表面发霉、发黏、质地变软或硬,有苦、酸、臭味等情况,即使没过期也千万不要吃

购买注意事项

1、理性选购,避免冲动

选购临期食品时需注意查看保质期,尽量在保质期内将食品食用完毕,过期后最好不要再食用。此外不要因为优惠促销就大量囤货,无法吃完而超过保质期就变成另外一种浪费,应该理性按需消费。

2、贮存得当,品质正常

在购买临期商品时,要留心商品在商超中的保存方法是否和标签上描述的一致。处于保质期内的食品具有安全保证需具备一个前提,食品在标签标明的条件下贮存

食品贮存条件关乎到食品变质的速度,通常的贮存条件包括常温、避光、阴凉、冷藏、冷冻等,若未按照食品标注的条件进行运输和贮存,食品的保质期很可能会缩短,甚至丧失安全性保障

因此在选购商品的时候,除了要看清保质期,还要看清包装上标注的保存方法,只有保存方法正确,保质期才有参考意义

打开包装的食品,保质期会比密封的短很多,因此在打开后应尽快吃完,吃不完的食品也要密封保存,避免加速食品变质。

此外,在购买临期食品的时候,要细心的观察食品是否出现霉变、气味改变、颜色改变等情况,不购买有异常的食品

3、谨慎选购,因品而异

不同类别的食品保质期不同,其劣变的速度也不同,对于营养丰富、水分含量高的食品如酸奶、果汁等,若在运输或贮存出现问题而滋生微生物,其变质的速度非常快,这类临期食品应谨慎购买

对于水分含量低的食品如饼干、方便面及罐头食品等微生物不宜生长或生长速度较慢,其安全性相对会更高。

来源: 生命时报、江西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