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闷、气促、咳不出痰?“俯卧位通气”近来时常出现在媒体对新冠患者治疗的报道中。您是否了解“俯卧位通气”?什么人适用?效果如何?自己在家是不是也能操作?今天,就和协和医生一起来学习一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都推荐的这款“俯卧位通气”法吧——

什么是俯卧位通气?为什么能让血氧变好?

简而言之,俯卧位通气就是“趴着”。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可以使塌陷的肺泡复张,促进背部肺泡“重新上线”;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在重力作用的加持下,更方便痰液等分泌物流出。1974年,Bryan首次提出俯卧位通气的概念,并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且有效的呼吸治疗方式。

哪些人需要“趴过来”?

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12小时。

重症高风险因素包括:

1、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2、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

3、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4、肥胖(BMI≥30kg/m2);

5、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

6、重度吸烟者。

中型诊断标准为:如果持续高热>3天或(和)咳嗽、气促等,但呼吸频率<30次/分、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影像学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现。

哪些人不能“趴过来”?

尚未稳定的脊髓损伤或骨折

有青光眼或其他眼压急剧升高的情况

严重心律失常

腹部手术后伤口未愈合

腹腔高压

头面部损伤

未缓解的颅内压升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其他不适宜进行俯卧位的少见情形

俯卧位应如何实施?

第一步,准备:准备三个枕头或厚垫子。

第二步,翻转:在他人的协助下/患者自行翻转至俯卧位。第1个枕头置于患者的胸部或腹部下方,第2个枕头置于患者前额下方,第3个枕头置于脚踝部位。患者头部转向自己认为舒适的位置。

第三步,优化体位:放置枕头,调整床角度,减轻受力部位的压力,提高患者舒适度。膝盖轻度弯曲,手臂保持舒适角度肘部应保持80°。上臂和肩部应保持水平。

第四步,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舒适度。若有不适及时寻求帮助哦!

俯卧位时,患者头部至少每2小时需要变换一侧方向,必要时可以在面部及耳部予以压疮贴保护,避免发生压疮。

首次俯卧位时,可以先趴1—2小时进行适应,之后应尽量延长至每次4小时,每天累计俯卧位时间至少12小时。

如果“趴过来”不舒服,还有哪些替代方法?

舒适的体位可以增加俯卧位时间,如果上述建议的体位让患者感到不适,可以进行微调,但总的原则是保持“趴着”的体位。此外,可以尝试缩短俯卧位时间,同时增加俯卧位的次数。可以通过看电视、玩手机等方式分散注意力。但需要说明的是,最重要的是尽量增加俯卧位时间,争取每天超过12小时。

作者介绍:刘圣均

重症医学科临床博士后,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在重症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首届“协和星原计划”健康科普培育项目一项。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协和医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近五年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审核专家:隆云

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长期致力于重症医学临床及科研领域。目前担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重症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症医学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症分会常务委员。

审核专家:李尊柱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北京市优秀护士,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目前担任中华护理学会男护士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副组长,北京护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秘书。

内容来自:刘圣均 协和医生说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