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主任医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

审核:郭银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主任医师

子宫既是生儿育女的摇篮,也是女性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主宰着女性的生育功能与生理功能。

子宫位于女性盆腔的最下方,是中空性器官,子宫腔里被衬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每个月会生长与剥脱,周而复始,形成月经。

子宫内膜的下面就是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和肌层之间的分界叫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是子宫的黏膜与肌肉连接的结合带,掌管着非怀孕状态下子宫的收缩。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如果子宫内膜从子宫腔跑到子宫肌肉中去了,也会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生长和剥脱,但是,在子宫肌肉里剥脱的内膜就流不出去了,日积月累,这些跑到子宫肌肉里的子宫内膜逐渐堆积,形成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的常见多发疾病,主要集中在20-40岁生育功能最旺盛时期的女性。

一、为什么生育期的女性好发子宫腺肌病?

生育年龄段的女性,有很多机会可能促使子宫内膜跑到子宫肌层。比如人流与刮宫、怀孕与分娩等,都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受到损伤,这就为子宫内膜进入子宫肌层打开了门户,也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没有子宫腔内的手术操作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个病了?

不是的,即使没有结婚生育的女性也会罹患子宫腺肌病,这是因为子宫内膜的基因所决定的,携带子宫腺肌病基因的子宫内膜都很活跃,有时会主动出击,跑到子宫肌层,导致子宫腺肌病的发生。

除此以外,子宫腺肌病还有很多其他的诱发因素,比如炎症、局部高雌激素环境、免疫缺陷性疾病等,这些因素也会促使在位的子宫内膜跑到子宫肌层中去。

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了致使子宫内膜跑到子宫肌层的诱发原因,但是,迄今为止,子宫腺肌症的确切发病原因依然不是很清楚,在临床上又称这种疾病为“谜”一样的疾病。

二、子宫腺肌病会有什么症状或危害?

如前所述,当子宫内膜跑到子宫肌层后,就会在肌层里生长和剥脱,日积月累,病灶可能在子宫肌壁累积增多,会使子宫肌层变得肥厚,进而使整个子宫的体积增大。

随着子宫体积的增大,一方面会出现痛经和月经量增多,另一方面,增大的子宫又会影响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结合带,致使其收缩功能降低,在月经期不能有效关闭子宫内膜血窦,导致月经量增多。

随着异位到子宫肌壁的内膜不断增多,子宫体积也相应不断增大,临床上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痛经、下腹坠胀不适或者腰酸等症状。

不仅如此,由于增大的子宫致使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结合带结构被破坏,其收缩功能也发生紊乱,进而使受精卵不容易着床,导致不孕症,即使已经怀孕的孕妇,也会因为子宫腔内环境紊乱,致使流产的风险增加。

子宫腺肌病典型的症状是痛经,并呈进行性加重;同时伴有月经量增多,导致贫血,以及不孕症等。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女性,要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医生会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必要的化验检查等,基本上可以做出诊断。

三、子宫腺肌病怎么治疗?

子宫腺肌病会引起很多不同的临床症状,患者对治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治疗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疼痛为主的患者,需要采用抑制病灶生长、缓解疼痛的药物;以月经量增多为主的患者,在抑制病灶生长的同时,还应及时纠正贫血;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也可以考虑放置曼月乐环,既能减少月经量,也能缓解疼痛。

目前用于子宫腺肌病治疗的药物主要为口服避孕药类,孕激素类、GnRH-a类,以及中医中药等。

口服避孕药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组成的制剂,长期服用通过抑制排卵,降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达到抑制病灶生长、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同时,口服避孕药具有调节月经的作用,适合用于年轻、没有结婚或者没有生育需求的患者。

孕激素类药物包括口服孕激素制剂和局部使用的孕激素制剂,局部使用的孕激素制剂就是把孕激素类药物装载到宫内环上,放入子宫腔让药物缓慢释放,这种方法对于已经完成了生育的患者是比较适宜的选择。

GnRH-a类药物又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这类药物使用后,主要是阻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致使卵巢不分泌雌孕激素,造成体内较低的雌激素环境,进而抑制子宫肌层内的病灶生长,缩小子宫体积;同时,这类药物也可以抑制子宫腔内膜,用药期间就不来月经了,不来月经疼痛也就得到了缓解。因此,这类药物通常适用于子宫体积比较大、痛经症状严重、月经量多合并贫血的患者,能够短时间控制症状,纠正贫血。

尽管如此,这类药物是不能长期使用的,因为体内雌激素水平太低,虽然把病情控制了,但是,患者也会由于低雌激素状态产生不适反应,比如潮热、出汗、易怒,以及关节僵硬等症状。

药物治疗对子宫腺肌病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控制症状,阻止疾病发展至关重要,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对于子宫体积异常增大、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有些患者不能耐受吃药的,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手术治疗分为保守性手术和摘除子宫的手术。

保守性手术就是做病灶切除术。由于子宫腺肌病病灶与正常子宫肌层没有分界,通常情况下病灶是切不干净的,术后有可能会复发,因此,手术后还需要继续药物治疗。

摘除子宫的手术虽然能够把病灶全部切除,但是,对于年轻、还没有生育的患者,摘除子宫后续可能引发相应的生理问题、心理问题等,手术应充分权衡利弊,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与知情同意。

目前已知,子宫腺肌病也是激素依赖性疾病,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大部分患者的病灶就会停止生长,子宫体积慢慢缩小,症状缓解;但是也有一些患者在围绝经期的时候,病灶不仅没有停止或减缓生长,反而子宫体积增大迅速,痛经等症状持续加重,此时,就要考虑把子宫摘除了。

绝经期女性仍需要警惕子宫腺肌病恶变的风险。对于以往罹患子宫腺肌病的女性,每年都要进行妇科检查,关注子宫体积和肌层病灶的变化,对于绝经多年症状又复发的患者,恶变风险就会增加,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子宫腺肌病从发现时起,就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治疗和管理。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