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电信诈骗”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学校里有相关的讲座,小区里有对应的宣传,跟亲友聊天或者网上闲逛,也总能了解到不少案例。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人最容易上当呢?而避免被骗的有效方法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这个话题。

大众的印象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上当?乍一看,答案非常简单。生活在信息时代,难免收到骚扰信息。那些骗子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讲着漏洞百出的故事,简直像滑稽剧里的小丑。能被他们骗到的,恐怕是学历低、见识少、警惕性特别差的人吧?

骗术方面,国家反诈中心进行过总结。常见的骗局,一共十大类。其中,确实有一些比较简单的;也有一些手段高明、布局精巧。比如,有些骗子会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能准确说出受害者的个人信息,而且制作了逼真的证件、文书,让人防不胜防。

假设个人能力是受骗与否的关键,怎么评价能力高低呢?学历,是比较客观的指标。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学历越低的人越可能受骗,而且一旦上当,损失的金钱也比较多。然而,江苏警官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以中等文化水平最多;至于学历与被骗金额,则没有什么相关性。

更重要的是,骗子常常改变作案手法。国内学者对湖北某市的研究发现,早年间,老年人常常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近年来,青年却占到了受害者总数的66%,其次是中年人,约有3 成。

实验室里的游戏

难道,骗子们拥有想骗谁就骗谁的能力?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换个思路:骗子最想要什么呢?自然是钱。要想骗到钱,骗子首先要让受害者注意到诈骗信息;其次,必须获取受害者的信任;最后,督促受害者转移钱财。3 个环节之中,最关键的是第二步。

“信任”是一个非常难以说明白的问题。不用翻史书,只是想想常见的成语,就能找到许多相互矛盾的例子。“众口铄金”说的是舆论的威力,“眼见为实”又强调客观证据,而现在又有人用AI 技术伪造视频,看到的也未必就是真的……

有没有什么办法将信任问题数字化,以方便研究呢?

有,科学家发明了“信任游戏”。玩这个游戏至少需要两个志愿者,二人从未见过,也不能在游戏中交流。为了描述方便,不妨称之为“张三”“李四”。游戏开始时,给张三一笔钱;接着告诉他,可以将任意数额送给李四,李四或许投桃报李,或许不会,如果会,具体数额由李四说了算。

通过数字,我们可以估算张三对李四的信任度;更进一步,可以通过实验室里的其他设备,检查志愿者的生理状态,找到与信任有关的因素。1998 年,美国学者保罗·扎克发现,如果在游戏前对张三使用催产素,他对李四的信任度就会增加;再检查其大脑,更令人惊讶的事出现了——对陌生人的信任会激活奖励系统。

信任的由来

催产素的作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辅助生物完成某些生理活动,比如生育、哺乳;二是调节生物之间的亲密度。至于奖励中枢,则影响着我们的欲望。爱不爱运动、是否喜欢某种食物、用什么消遣方式度过假期等,都跟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催产素可能是动物亲密行为的关键 图/网络

了解这些后,再回头看前一个实验的结果,便能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我们的生理系统鼓励信任。学者们猜测,这可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所谓“进化”,就是与环境磨合,而每种生物都有不易之处。在美洲,有一种蝙蝠以动物的血液为生。表面上看起来,吸血蝠像是恐怖故事里的强大生物,实际上,牛、马等猎物绝不会束手就擒,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躲避、驱赶它们。因此,对于吸血蝠来说,每次出去打猎都是赌博:有可能满载而归,也有可能两手空空。

吸血蝠的耐饿能力很差,没有新鲜血液,很快会变得虚弱,断食超过3 天便会饿死。以常理而言,如果我们走进它们的栖息地,肯定能看到不少弱者的尸体。然而,在现实中,这样的事很少发生——当一只吸血蝠满载而归的时候,它会吐出部分血液送给狩猎失败的同伴。

吸血蝠 图/网络

刚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科学家惊讶极了。谁能想到一种如此恐怖的生物也有着温情脉脉的时候呢?后来,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用计算机模拟吸血蝠的各种生存策略,包括弱肉强食、单方面相助、互相帮助等,结果发现,互相帮助最有利于群体生存。

人类的早期生活,并不比吸血蝠好多少。我们也是群居,也主要以狩猎为谋生手段。一个猎手可能因为偶然的机会得到许多肉,自己吃,根本吃不完;存起来,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肉坏掉。假如将多余的肉送给别人呢?那么,下一次,别人也可能帮助他。从这个角度说,互相帮助相当于将肉存到银行,暂时手紧一些,后续则有源源不断的利息。

进化的局限

但是,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有信任,就难免有背叛。难道早期人类都是君子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连吸血蝠都会辜负信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吸血蝠形成了独特的行事策略:记住同伴的相貌,我帮助过谁,谁帮助过我;对方投桃报李,我也继续分享,一旦遭遇背叛,果断割席绝交。

在博弈论中,这叫“一报还一报”。首先展示善意,接着根据对方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策略,必要的时候,大可以惩罚他。人类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在于,除了个人好恶,我们还有道德、法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仲裁者”的角色,奖励好人、惩罚坏人,维护整个社会的信任度。

图/网络

不过,“一报还一报”目的明确,长于毖后而难以惩前。人类的生活,远比吸血蝠的复杂。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吧,从早上起床到晚上躺下,我们要做大量的决定: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买什么东西,做哪套练习题,具体到每道题,用什么公式、有没有什么注意事项……仔细回忆一下,你会发现,这些决定中,有些费心,有些则比较随意。前者,比如做题,需要仔细阅读题干,深入思考各个方面,慎重得出最后的结论;后者,比如逛超市的时候买什么饮料,就轻松多了。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说服自我、做出决策的模式。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说服的中心路径和周围路径。中心路径,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主观能动性,需要我们主动思考问题,对其进行全面分析;而周围路径,好比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遇到什么情况,便自动进行相应的调整。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到什么——周围路径模式是不是有点像条件反射?如果我们把自己代入骗子的角色,更愿意遇到哪种思维模式的人呢?

骗子的伎俩

答案很明显,处于周围路径模式的人更加好骗。实际上,种种诈骗伎俩都围绕着这一原则展开。

因为主动思考比较消耗能量,除了少数以思考问题为乐的人,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都处于周围路径状态。因此,骗子可以通过拙劣的骗局,向整个人群撒网,只要受众够多,就不愁没有收获。

即使爱思考问题的人,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进入周围路径模式。在“杀猪盘”骗局中,诈骗犯往往不急于骗钱,而是先打造完美的“人设”,推敲受害者的喜好,跟受害者交朋友。一旦人们认定某人是自己的朋友,就很少主动怀疑他。冒充熟人的诈骗,就是运用了这一原理。

还有一些骗局比较复杂,混合运用了多种手段。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4 成的诈骗犯伪装成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他们首先想办法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制作相应的证件、文书;接着,以涉案为由,给受害者打电话,对其进行恫吓;随后,以洗清犯罪嫌疑为由,骗取关键账号、密码,或者要求远程操作权限,直接操作受害者的手机,转移钱财。

我们受到的教育,要求我们配合公务人员;骗子的恐吓,则会让受害者陷入恐慌,难以通盘思考;而所谓的“洗清犯罪嫌疑”,则展示了一线生机。因此,受害者往往不疑有他,像提线木偶一般,试图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

及时脱离情境很关键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们会上当,主要是因为情境。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情境中进入周围路径模式,进而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要想避免被骗,当然要了解最新骗局、提高个人警惕。不过,最重要的是及时脱离情境。比如,进行重大决定之前,给自己争取一段思考的时间;又如,及时寻求社会支持,从亲友、老师或专业人士那里获取建议。

工信部、公安部联合推出的12381 短信预警系统,会给疑似受害者发送提示,就是一种帮助人们脱离受害情境的办法。截至2023 年6 月,这一系统已经发送了10.7 亿条短信,准确率在60% 以上。仅此一项,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的生活。

了解一些与信任、决策有关的知识,还有一些其他的用处。求学之路,道阻且长,一时坎坷乃至惨败,都是难免的事。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能不能说服自己相信未来呢?

来源: 科学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