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

是很多人每天

都会乘坐的交通工具之一

方便快捷,出行首选

地铁给人的印象除了便捷还有拥挤,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间段,狭小密闭空间里人挤人。但其实除了人,跟你一起挤地铁的还有病毒、细菌。

近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一项研究发现,上万种未知的病毒细菌每天都在和人类一起挤地铁。眼下处于防疫时期,又正值夏季,非常容易滋生病菌。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地铁上有多少病毒、细菌?

还有哪些地铁“污染”?

乘坐地铁时如何做好防控?

地铁上的病毒、细菌

《细胞》期刊上的这项研究为全球首次60个城市大规模检测,国际MetaSUB联盟的研究人员和志愿者从2015年到2017年的3年时间里,在包括上海、香港、台北等城市的地铁售票窗口、座位、扶手、车站地面等表面(少数没有地铁的城市,则以火车或公车代替),收集了近5000份样本。

分析结果显示,除了4000多种已知的微生物外,有10928种病毒和748种细菌是在任何参考数据库中都没有的新物种

中国香港与德国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随着一天中的时间推移,各种单一菌群最终会混合到地铁里,形成一个庞大、统一的城市整体细菌群。

研究小组让参试志愿者在早晚高峰时段分别乘坐香港不同线路的地铁半小时,并在他们下车后从其手掌皮肤上采集擦拭样本发现,市区内各类常见的无害细菌及有害微生物“一应俱全”

研究员分析指出,地铁中的细菌以人类皮肤共生菌为主。清晨,每条地铁线都拥有能反映其所经区域特点的细菌群,但是一天下来,地铁乘客越来越多,所有线路上的菌群会趋于相似。也就是说,到了晚高峰期,来自不同地铁线的细菌将混合成一个更大的细菌群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新彪教授与邓芙蓉教授主导了一项研究,研究招募了40名大学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无吸烟史、心血管疾病病史和肺部疾病病史。

2017年3月到5月期间,志愿者们利用周末时间乘坐位于三环路与四环路之间的一条环线地铁(10号线),并在地铁车厢内待满4个小时。研究人员们分别记录了志愿者所在地铁车厢中的空气质量、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数据。

研究人员测量了PM0.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0.5微米的颗粒物,下同)、PM2.5、以及PM10的浓度,记录下二氧化氮、一氧化氮、臭氧以及二氧化碳的数值,同时还监测了“黑碳”的浓度。

“黑碳”主要来源于含碳能源(如石油和碳)的燃烧,也是空气污染物中的主要颗粒物之一。

研究人员发现,直径较小的颗粒物与黑碳等燃烧排放的悬浮粒子,在短期之内就会影响乘客的心率。对于女性来说,影响更为明显

地铁的“噪音污染”

除了细菌、病毒,地铁上的“噪音污染”也很严重。地铁运行中,产生的噪音有非常多样的来源,包括轮轨噪音、车辆设备噪音、空气动力噪音、电弧噪音等。

轮轨噪音包括滚动噪音、冲击噪音和尖啸声。车轮与钢轨摩擦、振动向外辐射形成滚动噪音,相互撞击形成冲击噪音以及制动时形成尖啸声等。

车辆设备噪音,即齿轮箱、发电机、压缩机等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噪音。现在的地铁列车都配备空调,空调机组运行时也会产生噪音。

空气动力噪音,顾名思义就是由于列车运行扰动空气产生的噪音。地铁列车运行的隧道通常是封闭狭长的,列车运行压缩隧道内空气,气流相互振动形成气流噪音。

不过气流噪音在列车高速运行时才会显现,车速较低时一般不考虑此噪音的影响。

电弧噪音则指的是集电弓与架空接触网间发生摩擦产生的噪音。

地铁防控

1、细菌、病毒

• 尽量减少触摸公共区域

地铁内的扶手、座椅、门窗每天被数以万计的人触碰过,成了病毒和细菌的聚集地,因此尽量不要用手乱摸公共扶手等,更不要用手直接揉眼睛、接触口、鼻、脸。

远离站台,排队保持距离

为躲避车轮和轨道摩擦产生的污染颗粒物,在地铁进出站时,尽可能远离站台;在站台等车不要拥挤,排队时与前面的人保持安全距离,减少聚集。尽量选择人少的车厢。

下地铁后尽快洗手

每次坐完地铁后,一定要用肥皂、洗手液或消毒液洗净双手,注意清洗指间的缝隙、指甲沟等,以免残留污染物。洗手前应摘下戒指、手表和其他饰品,再彻底清洁,以免局部藏污纳垢。

2、噪音

控制噪音源

降低噪音源是控制噪音污染的最根本最有效方法,降低轮轨噪音可以极大地减弱噪音。目前在地铁建设和维修中可以通过平滑化钢轨、降低钢轨粗糙度,提高列车车轮和钢轨间的匹配度,减弱轮轨间的波磨效应,从而降低轮轨振动产生的高频噪音。

控制噪音传播途径

对噪音的传播途径的控制一方面可以采取吸声处理,如通过在隧道内壁安装吸声材料以降低隧道内混响声。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隔声处理,如列车尽可能多地使用高隔声材料并加强车体的整体气密性,最大限度地阻止噪音能量传递进车厢内。

不过以上两个方法都是从地铁运营方的角度来考虑的降噪方式,对于经常乘坐地铁出行的小伙伴们而言,身边常备一副降噪耳机或耳塞也许是一个一劳永逸地解决噪音烦扰的终极办法。

来源: 生命时报、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