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近地小行星发现数量再次创纪录,年度发现数量首次超过3000颗大关,达到3095颗。与此同时,近地小行星发现总数量达到27834颗,逐渐逼近28000颗大关。

那你知道,

近地小行星发现谁执牛耳?

还有可能导致全球级灾难的漏网之鱼吗?

哪种类型的近地小行星发现数量最多?

地球哪个月份最危险?

图片来源:NASA

1、 近地小行星发现谁执牛耳?

2021年,近地小行星年度发现数量首次突破3000颗大关,达到3095颗。

图片来源:NASA

这其中排名前四的望远镜分别是:

卡特琳娜(Catalina) 1408颗,发现占比45.5%;

泛星计划(Pan-STARRS) 1286颗,发现占比41.6%;

地球撞击末端告警系统(ATLAS) 163颗,发现占比5.3%;

NEOWISE天基红外望远镜 11颗,发现占比 0.36%;

所有其他的望远镜 227颗,发现占比 7.3%。

在过去10年中,卡特琳娜已经夺取了7次冠军。其余3次都是以微弱劣势,屈居泛星计划望远镜之后。考虑到卡特琳娜并不突出的口径,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图片来源:arizona.edu

关于卡特琳娜系统的奥秘,参见文章

卡特琳娜巡天系统凭什么发现最多近地小行星?

泛星计划望远镜自服役以来,一直表现突出,与卡特琳娜望远镜互为瑜亮,夺取了3次冠军,7次亚军。

图片来源:Pan-STARRS

而地球撞击末端告警系统(ATLAS),则完全走了另外一条路,其放弃了深度巡天的想法。利用小口径(60cm)、多设备(2台服役,2台在建)、超大视场(几十平方度,而卡特琳娜和泛星计划望远镜的视场为几平方度)、快速重访能力(2天可视天区重访,而卡特琳娜和泛星计划望远镜重访要10天左右)、低成本(仅数百万美元),走出一条与众不同差异化的道路:只看临近地球的小尺寸小行星。

如果说卡特琳娜和泛星计划意在远距离(几千万至亿公里之外)发现直径140米以上的小行星,地球撞击末端告警系统(ATLAS)则意在发现大量直径几十米的暗弱小行星。这些小行星数量极其庞大,非常暗弱,在远处是极其难以发现的。但当这些小行星临近地球的时候,其亮度会迅速增加,小口径望远镜也能够看到它们。但机会是转瞬即逝的,这些小尺寸小行星可能马上离开地球飞向深空,也可能马上撞击地球。像卡特琳娜和泛星计划望远镜10天左右的重访时间,无疑会有很多漏网之鱼。

地球撞击末端告警系统(ATLAS)就是跟在卡特琳娜和泛星计划望远镜后面捡漏,用大视场快速覆盖可视天区,尽可能地发现这些漏网之鱼。难怪人家名字自信地叫地球撞击末端告警系统。其实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捡漏王。

ATLAS:小行星地球撞击最后警报系统

地球撞击末端告警系统(ATLAS)这种差异化发展理念效果非常好,以极低的成本(数百万美元),连续5年居于全球第三。卡特琳娜、泛星计划望远镜、地球撞击末端告警系统构成一个深度、广度、频度兼具的体系。

图片来源:fallingstar.com

NEOWISE天基红外望远镜今年则很拉胯,仅发现11颗近地小行星,仅相当于往年的50%。廉颇老矣,迫切需要下一代天基红外望远镜NEO Surveyor上场了!

2、 还有公里级直径近地小行星尚未被发现吗?

直径公里级的近地小行星能够导致全球级灾害,理论上编目完成率已经超过了95%。但仍然存在漏网之鱼。

图片来源:stargazer

图片来源:NASA

2021年,发现了5颗直径公里级的近地小行星,总数量达到889颗。而理论上,直径公里级近地小行星大概930颗左右。意味着,还有40+颗直径公里级近地小行星尚未被发现。这些小行星分布在什么轨道上?为什么没有被发现?

这5颗可能导致天地大冲撞类型的近地小行星,分别由卡特琳娜、泛星计划、地球撞击末端告警系统(ATLAS)、NEOWISE和智利Cerro Tololo Observatory发现。

这五颗公里级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是高倾角近地小行星,倾角分别为20、30.6、31.9、36.5和47度。也就是说它们大部分位于远离黄道面的位置,而我们的望远镜,在扫描策略设计时,大部分只考虑黄道面附近,因此黄道面外存在漏网之鱼。其中3颗为地外型,1颗为地内型,这两种类型对人类都没有威胁。仅有1颗为外叉型,即Apollo型,而这颗小行星预计100年后才会飞临地球,届时距离地球仍然有几百万公里。

对了,地球撞击末端告警系统(ATLAS)不仅能捡漏几十米级小尺寸小行星,也能发现公里直径小行星。

实际上,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还是直径140米级近地小行星。在这方面,泛星计划是冠军,发现了256颗,发现占比为55.5%;意味着,泛星计划望远镜在直径140米小行星发现方面能力更强,这是合理的,毕竟其口径最大(两台1.8米)。

亚军为卡特琳娜,发现了132颗,发现占比为28.6%;意味着卡特琳娜是一个全能王,大小通吃。

季军还是老三地球撞击末端告警系统(ATLAS),人家还发现了32颗直径140米级小行星,发现占比6.9%,真可谓物美价廉。捡漏王名不虚传。

直径大于140米、与地球最小轨道交会距离小于750万公里的小行星也被称为潜在威胁小行星(PHA)。这类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摧毁一个中小型国家,是人类重点防范的对象。在2021年,发现了90颗潜在威胁小行星。

但实际上,即使是直径20米小行星也可能导致显著伤害。比如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事件中,一颗直径18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30公里高空爆炸,当量约30颗广岛原子弹,导致了接近1500人受伤,3000栋房屋受损。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或者空爆高度更低,后果将更为严重。

图片来源:NASA

3、 哪些类型的近地小行星发现数量最多?

根据近地小行星轨道与地球轨道关系,可以将近地小行星分为Amor型、Apollo型、Aten型和Atira型。

图片来源:NASA

Amor型,可以简称为地外型,位于地球轨道外侧,与地球轨道无交叉;

Apollo型,可以简称为外叉型,主要运行在地球轨道外侧,但近日点在地球轨道内侧,可能撞击地球;

Aten型,可以简称为内叉型,主要运行在地球轨道内侧,但远日点在地球轨道外侧,可能撞击地球;

Atira型,可以简称为地内型,位于地球轨道内侧,与地球轨道无交叉。

截止2022年1月1日,人类共发现27834颗近地小行星。

Amor型发现了 10125颗,占比36.4%;2021年新增发现1822颗,新增占比32%。

Apollo型发现了15521颗,占比55.8%,这部分是发现占比最多的小行星;2021年新增发现1822颗,新增占比58.9%。

Aten型发现了 2161颗,占比7.8%;2021年新增发现279颗,新增占比9%。

Atira型发现了27颗,占比0.1%;2021年新增发现5颗,新增占比0.16%。

可以看出,新发现占比中Apollo型,即外叉型稍多。

4、 哪个月份人类最危险?

图片来源:地球守门人

发现小行星最多的月份集中在秋季,10月份达到顶峰,单月数量为400颗;也许是因为秋高气爽,晴天率比较多。

发现小行星最少的月份集中在夏季,7月份达到极小值,单月数量为128颗;可能跟夏季正值亚利桑那州雨季,卡特琳娜望远镜趴窝有关。

一方面说明选址很重要,晴天率是选址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也说明,7月份可能是全球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此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处于雨季,小行星可能乘虚而入。当然,如果未来,可以将望远镜放到天上,就可以不受天气因素影响。

图片来源:NASA

5、 总结

又到总结的时候了,还是不得不说一句:在近地小行星发现这个领域,美国基本等于蓝星能力总和。所有其他国家加起来,也不过是美国的零头。

除了需要防御小行星带来潜在威胁外,小行星在未来还可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如果我们在小行星发现领域无所作为,我们怎么能指望未来能在星辰大海开发中引领潮流呢?

请多多支持近地小行星防御、探索和开发,支持中国的近地小行星防御、探索和开发事业!

来源: 行星防御与利用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