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又名银鸡,分布于我国华南、华中及西南地区,常隐居于生态环境较好的深山密林之中,自古被人们视为吉祥之鸟。白鹇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苔藓等为食,也吃鳞翅目昆虫。白鹇不善飞行,一般在地上活动,早晨和黄昏出来觅食,吃饱之后就在林中梳理羽毛和休息,晚上择木而栖。夜晚一般不会集中在一棵树上栖息,避免被天敌“一网打尽”,次日清晨再一一飞到地面活动。

白鹇外形条件极好,素有“林中仙子”的美誉,雌雄鸟有很大不同,两者身形不一,羽色也不同,通常雄鸟身长100至119厘米,上体和两翅为白色,背部密布“V”形黑纹,头后披着一缕乌黑色的羽冠,下体也为乌黑色,脸部和脚部为赤红色。白色长尾羽是雄鸟的典型特征,行走和飞行时会给人一种仙气飘飘的感觉。与雄鸟相比,雌鸟不管是体型还是“颜值”都有些逊色,其身长约58至67厘米,通体为棕褐色,尾羽没有雄鸟的长,和雄鸟站在一起,雌鸟显得很没有存在感,不易被人察觉。

资料图片:一只白鹇在岩石上停歇

白鹇深居山林,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一般不会主动参与到人类活动中,且对生活环境要求较高,喜欢在森林茂密、食源充足、空气质量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里繁衍生息。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关系,常成对或结成3至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至17只。

白鹇在民间有“白凤凰”“山凤凰”等美称,因其野生种群数量较少,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各地重视自然生态保护,白鹇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白鹇在福建各地广泛分布,三明、龙岩、漳州等地数量可观。虎伯寮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原虎伯寮自然保护区、乐土自然保护区、鹅仙洞管护片、紫荆山管护片,森林覆盖率达87.6%,属南亚热带雨林特征。保护区内有珍稀植物130多种,珍稀动物264种。白鹇在保护区古已有之,算得上是“土生土长”的居民。

随着各地重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白鹇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愿不久的将来,白鹇家族能在更广阔的林间散步觅食,给人类留下更多惊鸿一瞥的瞬间。

审核专家:陈睿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来源: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