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自动化大会(CAC2023)将于11月17日—19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重庆邮电大学承办,大会以“自主可控强实体 新质生产创未来”为主题,聚焦自动化发展,拥抱智能新时代,共话产业新未来。大会将继续为全球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的同仁,搭建展示创新成果、展望未来发展的高端学术平台,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共促发展新机遇,引领科技新风向。

本届大会设置共计近40个专题论坛,“智能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论坛集结完毕,将于2023年11月19日召开!敬请期待!

智能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分布式能源可以为用户提供独立、高效和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分布式能源行业与先进控制技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也日益加深,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为实现智能分布式能源的广泛应用,还需要解决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此论坛,能对智能分布式能源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届论坛将邀请科研院所、国内外企业、行业组织等权威学者、专家和企业人士参会,共同探讨新趋势下行业发展和突破之道,助力行业创新加速。欢迎电气工程、智能交通、自动化、可再生能源等专业的专家学者,及拟从事该领域的在校学生以及相关企业参与交流。

专题主席

周京华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

赵向阳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专题报告

耿建

中国电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

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海量可调节负荷资源的调控和交易

报告摘要:

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挖掘负荷侧调节能力的必要性和前景,介绍了海量负荷资源聚合调控在不同调度周期对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作用,介绍了可调节负荷资源市场交易规则的最新发展情况,介绍了负荷资源参加电力系统调控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实践。

报告人简介:

耿建,中国自动化学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市场专委会秘书长,SAC/TC82 标准工作组成员,国家电网TC03标准工作组委员。长期从事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电力市场运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研发工作,曾主持研发了安全约束机组组合(SCUC)和安全约束经济调度(SCED)优化软件。先后参加了电力市场交易运营平台、新一代调度控制系统设计和研发,当前主要从事源网荷储协同调度控制和交易运营方面的工作。

刘永相

国联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

区块链智能终端在电力中的应用及思考

报告摘要:

区块链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在链上链下协同中区块链智能终端(oracle,预言机)起着重要桥梁作用,国内在智能终端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不多。本报告针对电力区块链智能终端应用,以多个案例方式汇报了智能终端的各个应用,并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报告人简介:

刘永相,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块链技术研究7年,工信部、能源局区块链特聘专家。一直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在重庆电力、国网车网技术公司工作。发表论文4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国家行业等标准参编30余项。曾获省部级奖4项。

胡泽春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

报告题目:

分布式灵活资源参与电网调度的聚合模型和控制策略

报告摘要:

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的提升,电力系统对灵活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随着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分布式光伏等资源的大量接入,在配用电侧灵活资源的条件潜力不容忽视。然而,对大量分散的灵活资源调控面临规模大、地点分散和多利益主体等问题。本报告首先介绍需求侧灵活资源的聚合模型,其次讨论考虑配电网安全约束的需求侧资源可调能力模型构建方法,最后探讨灵活性资源参与大电网的调度控制策略。

报告人简介:

胡泽春,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优化运行与规划、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储能技术应用等方向的研究。近年主持、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与子课题、电网公司和国内外企业支持的项目。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分布式能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IEEE PES(中国)电动汽车与能源交通系统融合技术分委会主席。获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等奖励10余项。

侯立军

力容新能源技术(天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

混合储能在分布式能源方面的应用

报告摘要:

每一种储能技术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由功率型活法干法超级电容储能+能量型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组成的混合储能,既能够实现长时间尺度调峰,也能够实现中、短时间尺度的调频的需求,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是储能领域的“黄金搭档”,必将引领储能未来的技术发展。

报告人简介:

侯立军,力容新能源技术(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电力电子、新能源领域研究,获得专利20余项,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智能微电网项目等20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科技项目,2016年获评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隋建新

北京紫电捷控电气有限公司工程师

报告题目:

低压配网柔性互联&光储直柔微电网方案及应用

报告摘要:

新能源汽车得到了蓬勃发展,清洁能源的比重逐渐提高、低压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微电网,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低压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装置等将大量接入配电网,给配电网运行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城市配电网负荷将急剧上升,呈现区域密集且不均衡状态,负荷密集型区域受限于线路走廊容量不足,很难满足大量新能源汽车的接入需求,成为城市配电网亟待解决的痛点。
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等可控负荷的广泛接入对配网的电压质量也造成了较大影响,潮流双向流动的不确定性使配电网运行管控面临挑战,现有配电网对末端电压、潮流控制,主要采用人工被动控制,该种控制方式存在控制不及时,延时长的问题。会造成电流潮流大幅倒送、弃光和能源浪费、配电网不平衡以及变压器非正常运行的问题。

通过多源能量互济和交直流互联设备的技术开发应用,可以提升新能源的消纳率,使微电网达到平衡用能状态。通过合理配置储能容量形成对原有变压器台区的理论扩容,结合有序充电平台控制策略,最终有效的解决新能源汽车接入后供电线路容量不足的问题。

报告人简介:

隋建新,北京紫电捷控电气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企业)创始人,总经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电气分会理事、中国电源学会电能质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节能协会光储直柔协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业务方向是配网电能质量优化及新能源交直流微电网。

胡长斌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面向灵活性资源聚合的多态平衡区规划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报告摘要:

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此驱动下能源消费结构必将进一步聚焦高效、节能、绿色等核心需求,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将成为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支撑。电力系统结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呈现电源清洁化、设备电力电子化、负荷多样化等特点,面临着运行方式多样化、电力平衡概率化、源荷界限模糊化、电网潮流双向化、能源耦合复杂化、灵活资源稀缺化等难题。为了更好的解决源网荷储系统供电品质差、抗扰动能力弱、多层级协调不足等问题,快速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建设,有必要充分挖掘电力系统中灵活性资源的调节能力,深度研究面向灵活性资源聚合的多态平衡区规划与控制关键技术,对提升新型电力系统下能源平衡能力、运行可靠性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报告人简介:

胡长斌,教授,博导,北方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委员、全国海洋能转换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 PES直流输配电系统仿真技术分委理事、IEEE PES中国区配电分委会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委员。研究方向:智能微电网集群协同优化控制、新能源以及智能电力系统高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解决离散、非线性、多目标智能电网、综合能源分层分布式协调优化控制管理问题,满足综合能源、智能电网稳定、经济最优的要求。

李震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

新型电力系统与传统能源外送系统电气振荡与轴系扭振交互机理研究

报告摘要: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处于重要发展阶段,我国电力系统中风火打捆外送系统是解决我国能源与负荷逆向分布的有效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风电机组大规模接入电网运行,在推动了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得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变得愈加复杂。电力电子装置的非线性特性减弱了系统稳定裕度,容易引发风火打捆外送系统的电气振荡与轴系扭振,危害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报告将围绕风火打捆外送系统,基于小扰动阻抗建模及其稳定性分析分析,明晰风火打捆系统中电气系统与机械轴系之间机电耦联机理,提出适用于风火打捆外送三端口系统并考虑其多输入多输出特性的小扰动稳定性判据,为风火打捆外送系统的安全稳定送出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报告人简介:

李震,长期从事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规划、新能源并网及经特高压直流外送建模与稳定性分析、电力系统惯量、宽频振荡机理分析研究等研究,在火电机组、新能源场站经传统直流、柔性直流送出的次/超同步振荡分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工程经验。

周皓

星能链(江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

兆瓦级构网型储能变流器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报告摘要:

构网型PCS可构建并维持输出电压和频率,以电压源特性运行,主动提供电网支撑。可快速的对电网系统有功、无功进行控制,实现整个系统功率的动态平衡。本报告从构网背景、构网方案、国内外最新相关标准、MW级构网PCS研发与研究前瞻等方面,阐述了构网型PCS基本原理和功能需求,同时以1.725MW构网型PCS作为实验平台,对比国家标准开展构网能力验证实验,期望对构网型PCS的产品化研制与工业化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报告人简介:

周皓,博士、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以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专注于储能变流器、光储系统的研究、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开发与设计,并在中国英利、阳光电源、中铁国际新能源等头部企业担任研发和项目负责人。

来源: 大会组委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