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自动化大会(CAC2023)将于11月17日—19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重庆邮电大学承办,大会以“自主可控强实体 新质生产创未来”为主题,聚焦自动化发展,拥抱智能新时代,共话产业新未来。大会将继续为全球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的同仁,搭建展示创新成果、展望未来发展的高端学术平台,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共促发展新机遇,引领科技新风向。

本届大会设置共计近40个专题论坛,“青春之我,颂科技赞歌——CAA青年科学家”论坛集结完毕,将于2023年11月17日召开!敬请期待!

青春之我,颂科技赞歌——CAA青年科学家论坛

本次CAA青年科学家论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旨在为自动化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优秀青年专家研讨交流,分享和解读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学术成果,激发多学科交叉技术灵感。欢迎自动化领域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博士生、硕士生等青年才俊积极参加。

专题主席

黄华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贺威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郑心湖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助理教授

专题报告

方浩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挑战场景下无人系统的自主感知,拓扑优化与协同控制

报告摘要:

随着控制、优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机器人协同技术已成为解决复杂任务的主要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变革。复杂、恶劣、扰动场景下的多机器人自主协同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报告将介绍课题组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感知、规划和控制三个层面的工作。首先,针对视觉SLAM对于光线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学习的无人系统自主感知与定位算法。其次,基于混合整数半正定规划的交互拓扑优化设计框架,提出拓扑优化算法,以满足系统性能和通信代价要求。最后,针对动态障碍环境下的多机械臂协同搬运问题,提出了多约束优化指标下的分布式在线轨迹优化方法,以确保多机器人在动态障碍环境中实现安全协同操作。

报告人简介:

方浩,研究领域主要为多智能体控制,智能移动机器人,分布式协同SLAM。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973项目课题1项。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2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2020年获部级一等奖(排名第三),201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方浩教授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TCCT多自主体协同控制学组秘书长,《控制理论与应用》副主编,《Unmanned Systems》《系统科学与数学》《无人系统技术》编委,《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Information Sciences》、《自动化学报》审稿人。

吴新宇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报告题目:

外骨骼机器人发展与思考

报告摘要:

外骨骼机器人在助老助残、物流搬运等领域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其人机融合程度直接决定了助力助行的效果。报告系统介绍了多细分领域下肢外骨骼的研究前沿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人机共融外骨骼机器人发展面临的共性挑战。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发的自平衡下肢外骨骼、柔性-刚柔并济外骨骼、搬运助力外骨骼等代表性系统为着力点,解析了人-外骨骼系统耦合建模、结构相容设计、运动意图识别、高精度力位控制等关键技术,最后研判了人-外骨骼进一步深度共融的技术发展趋势。

报告人简介:

吴新宇,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智能仿生中心主任,广东省机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人机智能协同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目前主要从事人机融合服务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在IEEE TRO, IEEE TASE, IEEE TIE, IEEE TSMC等机器人领域国际期刊和ICRA, IROS等国际机器人会议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二本。他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入选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

王光臣

山东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Robust optimal control of Bi-objective LQ system with noisy observation

报告摘要:

This talk is concerned with a kind of partially observable LQ control problem, where the coefficients of cost functional are uncertain representing different market conditions. By virtue of backward separation technique, stochastic maximum principle, as well as filtering method, a feedback form of candidate optimal control is designed. Moreover, through some delicate analysis, the existence of maximal reference probability is certified. Finally, a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presented to authenticate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报告人简介:

王光臣,一直从事基于不完备信息的随机系统优化控制理论研究,取得了以倒向分离原理为特色的创新成果,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控制理论国际期刊SIAM J. Control Optim.、Automatica和IEEE TAC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任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工业人工智能:迈向大模型时代

报告摘要:

工业互联网作为国家级创新战略,产业规模已突破1.2万亿。2023年,ChatGPT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对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工业互联网也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从数字化、网络化加速迈向智能化。本报告将介绍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新一代智能制造的发展脉络,探讨工业互联网智能化转型的新兴热点技术,包括工业边缘智能、工业大数据智能、工业云边协同智能、工业数字孪生智能、工业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前沿,在此基础上将探讨并展望工业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人简介:

北航自动化学院教授、软件学院教授、博导,北航工业互联网与建模仿真系主任,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专委会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工业互联网与工业软件、工业人工智能与工业大模型。担任IEEE、CSF、CCF、CAAI、CAA等10余个国内外学术组织专家委员会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等多个学会理事,中国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国际合作交流工委会副主任,中国指控学会云控制与决策专委会副主任;IEEE TNNLS、国际建模仿真学会会刊SIMULA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编委。担任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人才工作组副主席,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了《工业互联网》课程,承担了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相关的首批教育部项目。

张文安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复杂感知环境下的信息融合估计理论及应用

报告摘要:

随着传感器的智能化与网联化,感知手段越来越丰富,感知信息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感知任务也朝着更高的需求发展,例如,智能网联车辆定位导航与交通态势感知,已经从单一数据需求向多源的超高清、超高速数据和跨网络深度融合需求发展。这使得感知信息存在高维、特征复杂以及难以预知的不确定性等新特征。感知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得经典信息融合理论中信息同步和完备性要求难以满足,高维和复杂特征使得完全基于模型的融合估计方法难以有效处理、场景自适应能力不足。本报告将介绍团队近年来在该方向取得的新成果及应用情况。

报告人简介:

张文安,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现任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无人系统定位导航和工业数据分析领域的多源信息融合及应用研究,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各1部。

孙宁

南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仿生气动机器人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应用

报告摘要:

随着医疗康复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与人机交互需求的不断增加,气动仿生机器人的建模和智能控制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气动人工肌肉具有质轻、安全、功率体积比大等优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强非线性、迟滞性、时变性等固有缺陷,这给使用它进行驱动的机器人的建模和精准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实现气动仿生机器人的精确建模和智能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价值。近年来,针对气动仿生机器人的建模、规划、控制等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具体而言,首先,针对单气动仿生机器人的高非线性、蠕变、迟滞、单向控制约束、参数不确定、未建模动态、易受扰动影响等复杂问题,提出了多种暂态性能良好、鲁棒性能优越的智能控制方法。进一步,对于多气动仿生机器人,针对现有力矩模型不准确、状态变量(包括肌肉收缩长度、机器人运动范围)待优化/约束等问题,提出了多气动仿生机器人的准确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多种高性能控制方法,并将所提方法应用于气动康复机器人。在报告的最后,将对气动仿生机器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将进一步汇报我们在其它机器人系统(各类吊车/起重机等)上的研究进展。

报告人简介:

孙宁,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宝钢优秀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曾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籍特别研究员基金。从事机器人的智能控制与应用领域的教研工作。

张俊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武汉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解读及其电力系统应用前沿

报告摘要:

当前,以ChatGPT、GPT-4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实质上是代表了在海量数据和巨量计算基础上的智能涌现。从工程技术的视角来看,AI大模型是处理自然语言以及多模态大数据的有力和有效工具。AI大模型的涌现已在多个领域、跨场景、多任务的场景下,展现出巨大的实用价值。在能源和电力领域的深化应用,也展现出迫切需求与广阔前景。在本报告中,首先解读AI大模型科技及其发展现状;并以系统调度控制、装备健康监测、智能交互等复杂人机耦合系统应用为背景,阐述了AI大模型相关关键技术、系统架构和应用技术路径。

报告人简介:

张俊,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武汉市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副所长。张俊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复杂系统建模、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分布式深度强化学习、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处理、知识表示处理等理论方法。张俊教授现任IEEE 武汉分会主席、《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副主编、《自动化学报》(中英文版)编委会成员,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编委会成员。

陈锐

重庆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翻转式运动的轻量化多功能软体爬壁机器人

报告摘要:

软体爬壁机器人在科学探测、军事侦查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报告以提高软体爬壁机器人的运动功能集成度、扩展软体爬壁机器人的运动空间为目标,针对当前软体爬壁机器人运动功能单一、自身重量和结构复杂度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通过引入由折纸结构启发的气动驱动器和自适应复合吸附单元,提出了一种采用翻转式运动模式的轻量化多功能软体爬壁机器人,集成了多角度壁面上的爬壁、转向、面-面转换、壁面适应等功能。机器人质量仅为2.57 g,能够在倾斜角度为0°-180°的壁面上攀爬,并且能在夹角在180°以内的任意两个平面之间转换,同时可以适应多种材料的壁面以及一定曲率的曲面。本研究为软体爬壁机器人在运动高效化和功能多样化方面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报告人简介:

陈锐,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曾任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无人系统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重庆工作基地青年海智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长期聚焦仿生软体机器人国际研究前沿,围绕刚-柔-软耦合柔顺结构设计、感驱控一体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等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前沿应用基础研究。

来源: 大会组委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