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牛艳婷 郝加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古往今来,秋日红叶令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歌咏。因此,便有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行秋景、“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的秋日之思、“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的秋日之怀……
由此可见,红色是秋天的主题色调。枫叶、黄栌便是当之无愧的红叶主角。而今天笔者要介绍的红叶植物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却很容易忽略的“攀岩健将”——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old & Zucc.) Planch.)。
或许大家对“地锦”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一说到“爬山虎”“爬墙虎”大家就再熟悉不过啦,地锦便是爬山虎的别名。它与我们最喜欢吃的水果葡萄“沾亲带故”,都是葡萄科(Vitaceae)的多年生木质藤本,在与叶子对生的位置都会长出卷须,此外也都会结出圆圆的浆果(不过地锦的浆果不可食用哦)。
如果把生命之树比作家谱,那地锦并非葡萄的“直系亲属”,而是“远房亲戚”。前者属于地锦属(Parthenocissus Planch.),而后者属于葡萄属(Vitis L.)。和葡萄不同的是,地锦属植物的卷须顶端遇到附属物会膨大而形成具有强大吸力的吸盘,使其能够在墙壁、树皮等物体表面如履平地,犹如壁虎一般,这便是“爬山虎”或“爬墙虎”名字的由来(图1)。
图1. 绿叶地锦Parthenocissus laetevirens Rehder的吸盘(A)和壁虎的吸盘(B)
(图片来源:A.鲁丽敏 摄;B.Veer图库)
讲了这么多,那地锦很“红”吗?
地锦很红,红在外表
作为重要的藤本园艺观叶类植物,地锦属植物常常用于城市的垂直绿化,大大节省了城市内有限的绿化面积。我们常常能在各大校园、庭院内见到它们熟悉的身影,尤其是在秋天。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园(南园)内,环抱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PE)西配楼的满墙地锦。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会送给你专属于这个季节的色彩(图2)。当然,国植南园的秋色不仅仅是由地锦贡献,还有其他许多随处可见的秋色“红角儿”也值得我们悉心观赏(图3)。
图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园(南园)植物标本馆西配楼墙面攀附的地锦在不同季节、不同场景呈现的景观效果
(图片来源:A.李泽鑫 摄;B.韦蒙 摄;C.刘方谱 摄;D.梁贻硕 摄;E.付其迪 摄)
地锦家族里的花叶地锦(P. henryana (Hemsl.) Diels & Gilg)和五叶地锦(P. quinquefolia (L.) Planch.)等成员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垂直绿化观赏植物,为一栋栋建筑抑或一面面墙壁增添了自己独特的味道。园艺工作人员也培育出了许多观赏性更高的彩叶系列品种。
虽然地锦属植物以观叶为主,但是冬天它们在墙壁上的光杆爬藤也为人们勾勒出另外一种独特的美。
图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园(南园)内其他随处可见的秋色“红角儿”
(图片来源:刘方谱 摄)
地锦很红,红在科研
地锦家族也并不算小,地锦属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2种,其中3种分布于北美,延伸至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区,另外9种分布于亚洲,呈现出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格局。其中亚洲分支内又分为与叶型对应的三个系,即五叶系、混叶系和三叶系,并且在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呈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及复杂的物种融合现象。因此,地锦属植物在开展植物学、生物地理学等研究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图4)。
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地锦家族有着浓厚的兴趣,亦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由此可见,该类植物也是研究材料里当之无愧的“红角儿”。
图4. 地锦属植物的系统发生树(地锦家族的家谱)
(图片来源:牛艳婷 编辑)
地锦很红,红在利用价值
作为城市垂直绿化的重要类群,地锦家族还具有吸附颗粒物及积累重金属的作用,我们在许多高架桥、道路两旁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另外,地锦属植物极强的抗性和攀爬能力,使它们在石灰岩矿山环境修复、裸土覆盖、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方面同样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由此可见,地锦属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帮助生态恢复等方面亦是受人们追捧的“红角儿”。
下次你看到秋天里的那片“红虎虎”,记得好好欣赏一下它的“颜值”,赞美一下它的贡献呀!
参考文献:
【1】曹鹤,杨新兵,刘煜光,陈一凡,李予红,付永社. 2020. 河北省六种藤蔓植物石灰岩矿山环境栽种适应性. 北方园艺. 17:74–79.
【2】吕晓倩,张银龙. 2020. 城市攀缘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效果及重金属累积研究. 风景园林植物. 36:101–105.
【3】聂泽龙. 2008. 东亚—北美间断代表类群的分子生物地理与进化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昆明.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4】牛艳婷. 2020. 整合系统学研究揭示地形驱动的物种分化事件来自双参属和地锦属的证据.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5】王华芳,杨石建,张教林. 2015. 热带木质藤本的根压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环境的关系. 植物多样性. 37:751–759.
【6】Lu L.M., Cox C.J., Mathews S., Wang W., Wen J., Chen Z.D. 2018. Optimal data partitioning, multispecies coalescent and Bayesian concordance analyses resolve early divergences of the grape family (Vitaceae). Cladistics. 34:57–77.
【7】Lu L.M., Wen J., Chen Z.D. 2012. A combined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arthenocissus (Vitaceae) and taxonomic implications. Bot. J. Linn. Soc. 168:43–63.
【8】Nie Z.L., Sun H., Chen Z.D., Meng Y., Manchester S.R., Wen J. 2010.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ic diversification of Parthenocissus (Vitaceae) disjunct between Asia and North America. Am. J. Bot. 97:1342–1353.
【9】Yu J.R.,* Niu Y.T.,* You Y.C., Cox C.J., Barrett R.L., Trias-Blasi A., Guo J., Lu L.M., Chen Z.D. 2023. Integrated phylogenomic analyses unveil reticulate evolution in Parthenocissus (Vitaceae), highlighting speciation dynamics in the Himalayan-Hengduan Mountains. New Phytologist. 238: 888-903.
来源: 中国科普博览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