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防护常态化的背景下,佩戴口罩是最为简单易行又切实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于是,口罩也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无论是交通出行,还是在公共场所工作学习,我们都需要正确佩戴口罩来防范病毒。可是,我们佩戴的口罩真的能有效防范新冠病毒吗?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可怕,实际上错误地选择口罩和不正确的佩戴方式都会大大降低口罩的防护作用。那么,口罩有哪些种类?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口罩呢?正确的口罩佩戴方式是什么样的呢?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戴口罩的学问。
口罩的分类与区别
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口罩到底有哪几种呢?
第一种是防护效果最优的医用防护口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N95口罩或KN95口罩。它一般分为蓝绿色生物防治口罩和白色的防尘防雾霾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就像一个小碗可以罩在我们的面部,它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和面部更加紧密地贴合。N95口罩最外面一层是“隔离层”,用无纺布隔离大颗粒物;最内侧一层是“亲肤层”,因与我们的皮肤接触,用的是柔和的无纺布,在吸收我们呼出的湿气的同时也保证了佩戴的舒适性;最关键的一层是中间的“过滤层”,带来过滤作用的主要材料就是极细密且带静电的内层过滤布——熔喷无纺布, 堪称口罩的“心脏”。熔喷无纺布的主要材质是聚丙烯,是一种超细静电纤维布,可以过滤粉尘、微生物、雾霾等微米级颗粒物,但是只有熔喷无纺布的克重在20克/平方米以上, 才能有比较好的防病毒效果。一般来说,N95或KN95口罩中间层的熔喷无纺布的克重一般为50~55克/平方米,达到有效防护病毒感染的标准。
第二种便是我们使用最多的医用外科口罩,其外侧通常为蓝色。医用外科口罩与医用防护口罩的构造一样,虽然相对而言薄了一些,但防护效果 却完全不用担心,医用外科口罩中间层的熔喷布的克重一般在20~25 克/平方米,可以阻隔大部分的细菌和病毒,同时也可以防止佩戴者呼出的病毒细菌扩散到外面。
由于N95 口罩防护效果要稍好于医用外科口罩,也带来其成本过高的缺点。通常情况下,一个N95口罩要消耗3至4个医用外科口罩的原料。针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一般只有接触已经感染的患者,才需要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此外,建议大家在选购N95 口罩时,不要选择带呼吸阀的,因为它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
“越厚越好”的误区
那么,是不是口罩越厚就越好呢?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对于日常使用的一次性口罩来说,它们的防护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厚度,还取决于口罩的材质、做工和过滤性能。例如棉口罩比医用外科口罩厚得多,但是它却不能有效隔离病毒和细菌。相同材质条件下,口罩厚度的增加, 则会大大增加呼吸气阻力,影响人的健康。因此我们在选择预防新冠病毒的口罩时,应当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是N95口罩,它们都能够有 效起到防护作用。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以医用外科口罩为例,佩戴口罩之前需要洗手,以防止手弄脏口罩;分清口罩内外和上下端,颜色较浅的是内面,上端内有鼻夹金属条;佩戴时确保口罩浅色面朝内,有金属条的一端朝上,将口罩罩住鼻口和下巴;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压紧和拉伸;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下拉口罩,使口罩不留褶皱,覆盖好鼻子和嘴巴,检查口罩边缘是否与面部贴合。
我们还要注意的几点是:避免用手触碰口罩面,如果非要这样做,要提前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一旦口罩潮湿,应该立即更换;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取下口罩后应立即丢弃在密闭的垃圾箱中,并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正确口罩佩戴方式
自新冠疫情以来,口罩成为人们这几年来的生活必备品,如今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这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让我们从自我做起,正确佩戴口罩,加强防范,为抗击疫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乙类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以及其他传播途径感染他人。
1.直接传播:患者通过打喷嚏、咳嗽、飞沫、呼出气体等近距离直接传播病毒,导致他人感染。
2.接触传播: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飞沫,沉积在物体表面且未被灭活,通过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部位导致感染。
3.气溶胶传播:在密闭环境中,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被健康人吸入后可导致感染。
4.其他传播方式:可能存在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来源: 江苏青少年科学素质手册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