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继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王凌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主任医师

乙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接种计划内,数亿人次接种,充分证明了它的安全性。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孩子出生24小时内打一针,出生一个月打一针,出生六个月再打一针,经过三针注射,90%以上都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一、打了乙肝疫苗后就“一劳永逸”了吗?

乙肝表面抗体产生后,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水平越低持续时间越短。

从抗体水平来说,一般认为抗体达到10IU/L及以上,就会有保护作用;抗体低于这个数值,保护作用可能就不强了,需要打一针加强针,抗体水平就会升高。

有一种理论,也有一种现象,人体的免疫有记忆,叫免疫记忆,只要产生过乙肝表面抗体,即使已经降得很低了,低于10IU/L了,当再接触乙肝病毒,就会很快产生大量抗体,从这个理论来说,乙肝表面抗体即使低了,也不一定需要加强注射。

基于这两种说法是,我们一般给这样建议,对多数人来说,没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没有特殊危险的人群,只要打过乙肝疫苗,产生过抗体,不必过分在意,过分纠结,年年检查抗体水平看要不要加强注射,这是没必要的。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比如需要经常输血、血液透析的患者;或者家里有乙肝患者,夫妻之间或者子女父母之间,需要密切接触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种情况下建议定期到医院检测一下抗体,如果抗体低于10IU/L,需要加强注射。

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要马上进行抗病毒治疗吗?

母婴传播是乙肝很重要的一个传播途径,虽然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已经很普及了,新生儿感染乙肝的很少了,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儿童还会感染乙肝。

在新生儿期或者婴幼儿期感染了乙肝,会进入所谓的免疫耐受期,说白了就是人体和病毒和平共处,免疫耐受期可长可短,也可能在几岁,十几岁被打破了,也许到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甚至到四十岁才被打破,在免疫耐受被打破之前,乙肝病毒基本上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所以对于儿童或者非常年轻的患者,比如二十岁、三十岁以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毒水平很高,但是转氨酶一直都正常,疾病进展非常慢,全世界“指南”建议对这样的患者、患儿暂时不予治疗。

因为处于免疫耐受期,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没有发生反应,对肝脏也没有造成损害,不需要治疗,即使治疗效果也不好,定期去医院复查即可。

当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开始逐渐不正常了,大于正常上限两倍了,要除外其他原因,比如吃药、发烧感冒,导致转氨酶升高,这些原因都排除后,初步认定可能和病毒有关,人体可能对病毒产生反应了,开始准备清除病毒了,这个时候需要开始药物抗病毒治疗,协助人体一起对抗病毒。

也有一部分儿童,转氨酶没有升高,进展为肝硬化了,甚至更严重的阶段,这个时候需要抗病毒治疗。

一定要找专业的儿科医生,或者传染科医生,或者肝病科医生,全面细致地询问病史,做体格检查、化验检查、B超等各种辅助检查,最后做出判断,需不需要治疗。

儿童用药相对比较局限,批准的药物成人很多,儿童相对较少。一般两岁以上可以考虑干扰素治疗,可以考虑用核苷类似物,就是口服抗病毒药物,比如恩替卡韦;十二岁以上可以考虑用替诺福韦,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治疗,疗程多长,要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三、乙肝患者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会不会有副作用?

对于乙肝现在主张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几十年,甚至终生治疗。这类药物总体来说是相当安全的,口服很方便,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当然每个药物具体不一样。

早期药物耐药是个很大的问题,在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的时候,百分之五六十以上的患者都发生耐药了,一旦耐药再继续用这个药就没有效果了。最糟糕的是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一旦对这个药物耐药,也可能影响其他的几个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我们国家的“指南”推荐高效低耐药的药物,有人称它为第三代药物,就是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这两种药物耐药性是很低的,而且这两个药之间可以互相挽救,互相替代,两者之间不存在交叉耐药性,首选这两个药物之一就可以。

究竟该不该用这个药,一定要经过专业医生评价,不是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就可以用这两种药。有病毒复制、病毒负荷或载量水平很高,同时转氨酶很高,肝脏有破坏,或者有明确的肝硬化,经过临床医生判断,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以放心的去应用。国内国外很多研究充分证明,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抗病毒治疗期间要定期随访检查,国内外的“指南”推荐,至少每三个月检查一次,检测乙肝病毒的水平,肝功能情况;每六个月要检测一下甲胎蛋白的情况、做肝脏B超。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