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年的时间里,马涛带领团队用顽强的毅力,将荒漠变成了绿洲。8年的情怀、8年的坚守、8年的奋斗,在他和全体基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红寺堡百瑞源枸杞基地已经建设成为兼具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带领红寺堡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荒漠上种出了好枸杞

2013年,马涛跟着公司来到了红寺堡考察。为了找到能种出最好枸杞的干净土壤,他们把目标锁定在远离城市,没有工业污染的红寺堡区。刚开发这片荒漠时,由于地表植被严重破坏,一年四季狂风肆虐,风沙四起,基础设施非常差。本着“一定要开发好、保护好、利用好这片荒漠”的想法。马涛带领团队在荒山上栽下了防护林带,在荒漠上栽下了一棵棵枸杞幼苗。没有路,就绕着荒地修了近百里的路;没有电,就在几十公里外拉来了电;没有水,就在山上修了几万方的水库,硬是把山下几十公里的黄河水引到山头;这里的山地无法灌溉,他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在山坡上铺下几千公里长的滴管,将一滴滴水肥输送到一棵棵枸杞树根部。

由于原有荒漠生态植被破坏后,起初枸杞树苗饱受沙漠昆虫侵袭,生物农药效率不高,不少人马涛建议用化学农药,他坚决不同意,付出如此巨大的艰辛,不就是为了保留一片干净的土壤吗?于是,他一方面组织大家一起晚上打着手电筒抓虫子;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研发针对性的生防制剂。

8年的时间里,他和团队用顽强的毅力,让荒漠变成了绿洲,让枸杞挂上了红果,今天,看到一串串水灵灵的有机红果,大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2016年以来,原生态荒漠枸杞种植基地陆续顺利通过了“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德国BCS有机食品认证”“国家有机枸杞认证”四项国内外权威认证。

“创新”让枸杞更红

在荒漠地带上种植枸杞很难实现机械标准化,马涛带领着团队不断摸索改进创新,创造出适合荒漠地带一系列适用的设施设备,如盐碱地降水,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打药机械、智慧园林带等,不断地创新升级让红寺堡的枸杞保持了稳定的产量,得以走出宁夏,打开了销路,走进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互联网开启智慧农业新模式

2017年,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地全体员工积极拥抱互联网,着力发展智慧农业,开始构建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的现代化农业模式。针对有机枸杞培育,制定“以品种为导向、以病虫害防治,枸杞种植为核心”的培育理念;通过与农科院合作,进行新品种枸杞的培育、新型病虫害监测设备、气象监测设备以及枸杞生长全过程监测设备的测试及应用,枸杞水肥一体化远程控制系统和土壤监测系统的测试及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精准实施水肥管理,提前进行枸杞病虫害防控,为枸杞提供优质的原料。

新模式种植引领枸杞行业

为了避免产量下降问题,马涛以枸杞健康生长理念为目标,将枸杞基地建成了枸杞花园,首创生态有机种植模式。筛选出一批多年生草本、花卉、中药材等在枸杞园进行间作、邻作等空间配置,以植物多样性营造天敌昆虫和传粉昆虫的多样性,给有机枸杞园配备的自然天敌昆虫栖息地,发挥自然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达到以虫治虫的作用,有效减少了生物药剂的使用的同时,提高了害虫的防治效果。通过豆科等植物间作、枝条还田、土壤微生物调控等技术的协调应用,使土壤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料吸收利用率,促进了枸杞植株的健康生长和产量的提升。

产业扶贫,彰显社会责任

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目前累计开发耕地3000余亩,如何扩大就业,为搬迁安置移民解决就业,也是马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自2013年到现在,在他的引领下,红寺堡百瑞源枸杞基地建近8年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4600万元左右,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每年可安置当地农民工75人左右,枸杞采摘季节解决季节性农民工就业问题800多人次;此外,百瑞源在红寺堡还成立了红寺堡区枸杞产业协会,带动种植农户解决了枸杞种植难的问题,实现了“农民增富、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原生态种植,百瑞源红寺堡基地种出了优质的枸杞,同时基地的准化种植也成为枸杞行业典范。

从一无所知到推广开来,红寺堡枸杞种植获得成功,映红了群众的致富路。

讲述人:马涛 百瑞源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审核专家:廖丹凤 中国农学会研究员

编辑:谢芸 涂子怡

校审:王媛媛(实习)

来源: 光明三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