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日发布了载人月球车的初步设计方案,清华大学的“望舒之辇”方案成功入选。

月球车以秦始皇帝陵出土的铜车马关键元素为灵感来源,采用一对大尺度车轮突出“辇”的特征,并覆盖圆形穹窿华盖,赋予其名为“望舒之辇”。

网友们纷纷感叹,秦始皇在梦中也未曾想到,他的专车会出现在月球上,一路驰骋广寒宫。

月球车,学名“月面巡视探测器”,是一种能够在月球表面行驶并完成月球探测、考察、收集和分析样品等复杂任务的专用车辆。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目前只有3个国家成功完成月球车在月球表面的降落和行走,分别是前苏联、美国和中国。

中国的探月工程名为“嫦娥”,月球车名为“玉兔”,火星车名为“祝融”,载人空间站天宫的中继通讯卫星叫做“鹊桥”,卫星定位系统名为“北斗”,运载火箭称为“长征”,太阳监测计划称为“夸父”,全球低轨卫星叫做“鸿雁”,暗物质探测器名为“悟空”,量子卫星叫做“墨子”,太空望远镜则被称为“巡天”。

今天,月球车初步方案“望舒之辇”一如既往,将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融入载人月球车的设计中。那么,何为“望舒”,何为“辇”,为何与铜车马相关?我们一起了解跨越历史的中国式浪漫。

01. 前望舒使先驱兮

**“望舒”**一词出自屈原《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天空为“碧落”,大地作“坤灵”,高山称“翠微”,深海名“沧渊”,日为“扶光”,星为“白榆”。古人对每一缕风、每一片雪都给予了名字,用普通的字词组成余韵悠长的雅致名字,是古人的诗情画意。

“望舒”即古人对月亮的雅称,也作明舒、素舒、圆舒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它是“月御”,即为月亮驾车的神仙。

当中国古典元素遇到现代科学,中国人骨子里那份浪漫蔓延到了月球与宇宙之中。

比如中国天文学家在2008年发现的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及其母恒星,被命名为“望舒”和“羲和”,寓意为月神和太阳女神。

此次为载人月球车取“望舒”之名,展示了设计者想将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之中的巧思,用独一无二的雅称来让世界记住中国。

02. “出舆入辇 ”显权贵

**“辇”**是中国古代交通工具,大部分时候指古代用人拉的车,还可以指代古代权贵的车子。

《史记‧货殖传》记载:“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这里的辇是指靠人拉的车。杜甫《哀江头诗》写道:“昭阳殿裡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这里的辇,则是指代皇帝专驾。

看金文的“辇”字,也许更能直观认识到何为人来拉车。

“辇”字,金文。

西汉枚乘在汉赋《七发》中写道:“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这是成语“出舆入辇”的来处,其中的“舆”与“辇”都是权贵出行的交通工具。

其实,要论古人使用车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当时就有人开始使用奚仲造车技术了。

在历史演变中,“车”的结构和功能不断被改变。先是专门用于宫廷权贵,弃马等牲畜而以人拉车前行,往往前呼后拥,被称为“辇”。之后的发展中,为了展示乘坐者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车”的车轮部分被抛弃,改为靠人抬而行,称为“舆”。最常见的“舆”,就是进一步平民化后的轿子了。

载人月球车被称为“辇”,从外形就更为贴合,最关键的特征就是明显的大尺度车轮设计,这表明了它“辇”的身份。

春秋时期,淳于髡在《王度记》中这样记载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中国古代以拉车的马匹数量来区分不同阶级地位,所谓“天子驾六”,就是指皇帝所乘坐的马车有六匹马拉载。

“望舒之辇”的六个独立驱动的车轮,正代表拉车的六匹马。设计者独具匠心,为中国航天员打造了独一份的“车驾”。

03. 展示大国风范和文化底蕴

自从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探索开发利用月球的可能性。作为中国载人月球车,该以什么模样出现在世界面前?

既现代又传统、既精巧又内敛、既华丽又低调,展示中华民族积攒下的泱泱大国风范与底蕴,大概是“望舒之辇”设计团队的初衷。

虽然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出土铜车马关键元素为灵感,但这款月球车又并不是简单参考铜车马的造型,而是做了许多精巧设计。

比如,设计有特色又实用美观的大规格车轮,作为“辇”的标记。

大车轮毂上应用了“来氏太极图”造型,展示中华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作为车顶的圆形穹窿华盖凸显了月球车的华丽与尊贵,它还为太阳能电池板提供了结构支撑,为航天员遮挡月昼强烈的阳光辐照,降低了为抵抗月昼约128度高温所实施的仪器设备和电池温度控制的难度;

月球车的显示器支架采用了“缰绳”造型,寓意驾驭这台月球车的航天员是“载人探月的践行者”;

六轮独立驱动意喻六匹马拉动“辇”,用中国的传统礼仪的最高规格给予航天员崇高礼遇。

来氏太极图

最终的载人月球车会是什么模样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来源:航天科普大会

部分内容来源于:文物陕西

来源: 航天科普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