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春节档,根据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冒险电影 《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凭借其精彩的内容、高超的特效技术俘获了国内外观众的芳心,好评如潮,票房火爆。在我们欣赏电影的同时,电影里面的一些科学 名词、物理问题也值得去探讨。

太阳真的会出事吗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75年,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将地球改造成一艘巨大的飞船,飞往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来重建家园。

太阳在人类生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能量也都源自太阳能的转化。太阳通过不断地燃烧自己来向外界输送能量,而这个大火球燃烧的过程则叫作核聚变。太阳在其主序的演化阶段已经到了中年期,这个阶段的核聚变是以在 核心将氢聚变成氦的方式完成的。正是因为核聚变,太阳内部产生一个向外膨胀的压力,但因为太阳质量超大,根据万有引力定理,其引力也超大,压力和引力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使得太阳不能随便膨胀。而在核聚变过程中损失的质量和太阳的总质量相比简直微乎其微。

影片里地球迫切逃离太阳的原因是氦闪。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堆,氢燃烧变成氦堆在太阳核心,堆积越来越多会发生收缩从而温度升高,当跨过1亿度的门槛时,氦就会受不了从而发生猛烈的热核燃烧,短短几分钟就把核心6%的氦元素变成碳元素,这个过程就称为氦闪。对于太阳来说,发生氦闪的能量相当于正常燃烧3000万年,所以根本不用等太阳膨胀吞噬地球,氦闪发生约1个小时,地球就将完全汽化。就目前估计,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正常寿命,所以不必杞人忧天。

引力弹弓和洛希极限

电影中人类建造的行星发动机能为地球提供的速度有限,无法达到第三宇宙速度以逃离太阳的束缚。为了达到足够的速度,人类借用引力弹弓效应给地球加速,可以简单理解为地球冲向太阳时,太阳将地球横甩半周,分开的时候地球会得到一个更快的速度,如此反复不断提升速度。当地球路过木星的时候,这个速度大、个头大的“顺风车”会再给地球一臂之力,速度叠加地球就可以成功跑路。

但是这个借力点有着严格的讲究。当天体对海面的引力大于海底的引力,会产生叫潮汐力的引力差,一旦潮汐力太大,就会把地球给撕裂。因此存在一个游走于危险边缘的位置,在这个地方潮汐力和天体自身引力平衡,既能避免地球被撕裂,还能获得最佳的引力弹弓效应,这个位置就叫作洛希极限。

比邻星不是家

电影中提到的比邻星是距离地球4.2光年的一颗恒星,也是目前已发现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应存在一颗尚未观测到的暗淡伴星,此伴星可能是一颗大质量行星或棕矮星。2016年,欧南台甚大望远镜发现,这颗“伴星”——比邻星b,应当是比邻星的行星,并且其位于宜居带上,有可能存在生命。

但和太阳比起来,比邻星真的不适合人类居住。比邻星质量小、体积小、能量小,其燃烧和太阳比起来就是“小火慢炖”。并且比邻星的脾气很不稳定,其亮度有时候会突然增加好几倍,辐射会增强好几百倍。早在2016年3月,科学家就观测到比邻星的亮度在10多秒之内增强了大约1000倍,这种水平的耀斑已经非常高了,而在2019年5月,比邻星表面出现的一个超级耀斑更是令人吃惊。而有时候比邻星会突然“高冷”,不轻易放光。如此忽冷忽热,人类何以忍受?

比邻星b想象图

因此电影里的比邻星作为人类第二个家园的幻想显然不现实,且不说没有技术到达那边,就算到了也难以在如此变幻莫测条件下生存。比邻星不是终点站,它只是中转站,寻求第二个地球任重而道远。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电影,融合了很多天体方面的物理知 识,但科幻终究夹杂着人类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色彩。目前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太渺小,科技的发展远不足以来一场“流浪地球”。善待现在的地球,因为我们现在哪里也去不了。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才可能找到地球的“备胎”。

太阳的形成、演化与衰老

大约45.7亿年前,在一片巨大的氢分子云中,因为引力的原因,这些物质相互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生了引力坍塌,大约10万年后,坍塌中心区域形成了太阳,大约在太阳诞生5000万年后,太阳内部的温度和压力达到极限,导致了内部核心中的“氢元素”开始发生核聚变。

太阳燃烧的燃料就是“氢”,大量的氢不断地进行“核聚变”,就是太阳可以持续燃烧数十亿年的原因,甚至太阳还会继续燃烧数十亿年,直到太阳内核中的氢被大量消耗后,才会因为引力失衡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就算在膨胀成为红巨星后,太阳也不会停止释放热量,直到彻底冷却成为一颗黑矮星,太阳才会真正停止燃烧。

来源: 江苏青少年科学素质手册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